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不浪费”,不仅仅是因为“美德”,更是基于“现实”。有调查显示,大型餐馆、游客群体、中小学生群体、公务聚餐等仍是餐饮食物浪费的“重灾区”;节日、生日、婚丧嫁娶等等名目下的聚会宴席等,浪费巨大。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民以食为天!今后,我们要做的是,按需取餐,拒绝浪费;粒粒不易,不倒不弃;人走桌净,剩菜打包;拒绝铺张,不讲排场;与身边亲友互相监督,拒绝“剩宴”,将“光盘”进行到底!
莫让网络餐饮浪费成为隐秘角落
时下,全国各地政府都已发起制止餐饮浪费行动,各个行业、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响应号召,餐厅、机关食堂等相继出台节约措施,诸如半份菜、打包服务、N-1点餐模式、节约监督员等,以鼓励食客按需点菜,防范浪费。而今,这些措施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消费者也集体赞同与配合,在全社会形成了一股厉行节约、制止浪费的热潮,营造起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需要看到的是,餐饮浪费不仅体现在线下,在线上也是普遍现象,由于其处于信息不对称,反而相对隐秘,没有引起太多注意。比如外卖餐食都是由餐厅制作好后,外卖小哥点对点配送到家里、办公室等场所,个人点餐信息也处于保密状态,浪费情况不容易被察觉。而从媒体披露的问题看,网络餐饮浪费不亚于线下,急需纳入节约行动之中,避免其成为隐秘的角落。
消费者在进行网络点餐时,主要是通过平台上商家的展示信息,做出点餐决定,由于相关信息是图片、文字介绍为主,不够全面和精准,特别是分量方面很难衡量,容易产生认知误差,导致点餐超出实际需求。因此,平台和商家应根据现实情况,进一步做出必要调整,可效仿线下餐厅,引入半份菜、单人套餐等模式,并可邀请饮食专家,制定用餐分量推荐标准,引导用户合理点餐,减少浪费现象。
在线上线下全面融合的当下,很多商家本身就有实体店,餐厅亦大都在经营外卖业务,因此在推行节约措施方面,并不存在障碍。只要将线上线下标准统一,对食客一视同仁,按照同样的餐食标准供应,即可达到厉行节约的效果。当然了,用户也应积极履行节约责任,秉持适量用餐原则,不要随意超出标准,为厉行节约尽一份力,将节约粮食、制止浪费进行到底。
作者:江德斌 来源:莆田文明网
喜宴浪费,面子作梗
宁愿剩下糟蹋了,也不能不够吃,那多没面子。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喜宴上的浪费,可以说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近日,记者对西安的多个宴会现场进行了走访,发现喜宴已经成为浪费“重灾区”。(8月27日《华商报》)
从记者对西安市喜宴现状调查来看,浪费现象十分普遍,甚至成为“重灾区”。最突出的表现在于,每桌的菜肴都剩下至少三分之一,其中不乏香酥鸡、清蒸鱼等菜品,桌上的风味甜饭和酸汤面基本没人动过筷子。
那么是什么导致喜宴如此浪费?在笔者看来,主要缘于面子作梗。第一个面子作梗是,喜宴举办方或多或少都会产生自己办喜宴不能输给别人的想法。于是除了在菜金上比,也会在菜的数量上比,唯恐吃不好被人说小气,从而失了自己面子。如此一来,客人的食量有限,菜金、菜品却在加码,哪有不造成浪费之理?第二个面子作梗是,按说“吃不了兜着走”就能化解这一浪费,并且酒店还免费提供打包。可问题是,很多人又基于面子不愿做这自以为“丢份儿”的事,最终导致喜宴剩食变为厨余垃圾。
如何才能破除喜宴上的浪费?在笔者看来,不妨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解铃还需系铃人。既然喜宴上的浪费,是由主客双方面子作梗造成的,就完全有必要进行广泛、持续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宣传。当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植入每个人的心间,这一“面子”观就会得到彻底改观。到那时,“喜宴不求剩、有剩就打包”就会成为自觉行动,喜宴浪费现象自然会消除。
其二,在避免喜宴浪费上,仅靠主客双方的自觉又是不够的。尤其是喜宴举办方,在面对别人还在比阔中,是很难拉下面子主动降低自己的喜宴标准,成为第一个带头光盘行动的人。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通过有效手段给喜宴标准设置上限,并由相关组织出面审核和监督,使其形成治理闭环。唯有把对喜宴标准的上限要求,打造成谁也不愿违反的制度或约定俗成,才能在社会层面刹住喜宴浪费之风。在这方面不妨让红白理事会充当重任。
其三,作为举办喜宴的酒店方面,也不能只顾利益忽略浪费。起码要配合厉行节约号召,做好两方面文章。一是主要拿掉容易引起攀比的高端标准,让喜宴菜金回归到大众消费模式。二是在制定菜单上多下点功夫,少些油腻的硬菜,多些清淡菜品,并多从营养健康角度考量。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对其履行好监督责任,采取黑红榜等办法,从浪费的角度给酒店进行评价,给他们压力,最终达到人人谈节约、一起构建节约型社会的目的。
作者:王恩亮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