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0年08月29日
洞见
本土原创优质科普书不该“缺席”
本土原创优质科普书不该“缺席”
  有观点认为,日本在21世纪初期出现诺贝尔奖“井喷”现象,科学基础教育是关键所在,优质的科普书则是科学基础教育的重要载体。然而,综观近年来我国的科普图书市场,销量位居前列的多是引进版图书,原创科普书寥寥无几,无论是公共书展还是私人书架,原创优质科普书“缺席”是常态。
  从国外引进的科普书已是优质版本,那么,原创还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小到身边的动植物,大到自然与科技,科普作家总会站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上书写身边的事物。有科研人员说,现在的孩子在科普书里认识了非洲、美洲的动物,却不了解身边常见的花草树木。此外,语言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认知科学专家认为,儿童阅读科普图书不只是学习科学知识,还是学习逻辑严谨的科学语言,而这种科学语言的背后就是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科普图书的语言要逻辑严密更要深入浅出,但科普译著却达不到母语的水平。当阅读水平不高的儿童拒绝一本不好读的科普书时,也就少了一次爱上科学的机会。
  但在目前的科研界,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创作多为业余行为,甚至被视为“不务正业”。一些有科普情怀的科研人员很难得到相应的回报,在创作、出版、传播的良性生产链条没有形成时,作者和出版方都无法承担高投入低产出的风险,也难怪出版机构会选择国外的经过读者考验的成熟科普图书。
  作者:陈雪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