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2020年08月07日
关林访圣
关林访圣


  在中华民族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不知涌现出多少风云人物,然而,备受后人推崇、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文圣孔丘和武圣关羽。
  孔子融其一生的思想意境、道德追求于《春秋》一书,关羽则身体力行、淋漓地演义着《春秋》。
  关羽字云长,山西解县人,是三国时期蜀汉一位文武兼备的名将。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忠、义、仁、勇”精神一直为中华民族所推崇,成为炎黄子孙共同的道德追求和做人准则。他的事迹通过各种故事、话本,尤其是小说《三国演义》的大力渲染和神化,早已深入民间流芳百世。
  其后的数代封建帝王都为他加封谥号。清代顺治年间,关羽不仅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而且每年都得到隆重祭祀。他是唯一被儒、释、道三教共同尊奉的人物。
  位于河南洛阳的关林,是全国地位独尊的三大关帝庙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遗存。它建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这里安葬着关羽的首级,故有关公“头枕洛阳、身困当阳、魂归故里”一说。
  扣开代表封建等级制度中品级最高、镶有81颗乳钉的朱漆大门,走进里面的一道仪门,才算真正进了关林。仪门本是明代关林大门,清代改为仪门,取“有仪可象”之义。正门额上方挂有慈禧所题“威扬六合”匾。
  关林的正殿,由拜殿和大殿两部分组成,两者浑然一体。
  拜殿内悬挂的这块“声灵于铄”匾及“翌汉表神功龙门并峻扶纲伸浩气伊水同流”联为清朝乾隆皇帝手书。拜殿西侧放置大刀一柄,东侧悬挂明万历25年所铸大铁钟一口。
  拜殿之上香烟燎绕,众多游客在这里上香拜祭、缅怀许愿,其中不乏海外华人及台湾同胞。
  大殿门上的“气壮嵩高”和二殿门的“光昭日月”匾分别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所提。
  1900年,八国联军打到北京,火烧圆明园,慈禧太后仓惶出逃西安。待局势稳定返回北京时,她不忘带着光绪皇帝来洛阳关林祭拜,并留下了这两块匾。
  大殿门板上的彩绘木刻栩栩如生,这些以关公故事为创意的浮雕木刻,由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单刀赴会、挑锦袍等12幅组成。
  大殿内关羽着帝王装束端坐中央,镶金佩玉、气宇轩昂。像高6米,为我国目前最大的关羽塑像,关平、周仓、王甫、廖化侍立两侧,英姿勃发、神态各异。
  坐像背后隔墙上的高浮雕式彩色悬塑“夜观春秋像”,唤起了我们对《三国》故事的一段回忆:曹操有意将关羽和两位兄嫂安排在一个宅院,可他青史对青灯,夜观春秋,秉烛达旦。关羽左手捧《春秋》,右手捋长髯、凝神静气、似有所思、若有所感,其儒者风范与帝王之尊相互辉映。
  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592年的二殿是关林最早的建筑。檐下斗拱彩绘复杂,裙板上浮雕龙纹、凤戏牡丹、麟凤相戏图案,门窗上额彩绘动物、花卉及人物图案,上层为八仙故事,下层为三国题材的诛文丑、挑锦袍、古城会等12幅,反映了关羽骁勇善战的一段历史。后门额枋上彩绘“华容道义释曹操”“东吴赴宴”“水战庞德”三幅故事。
  殿内正中塑的关羽坐像燕颌虎颈神态威仪:身着绿袍、足登战靴;蚕眉紧蹙,目视东南,似有踏平东吴之意。这尊为关羽戎装像,捧宝印的关平与手持大刀的周仓侍立左右。
  三殿建于清嘉庆年间,是依照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的前朝后寝制度而建,所以也叫寝殿,它是关林的最后一座殿宇,仅前檐下的15攒斗拱,就有龙头45个,可谓群龙聚首、气势非凡。
  殿内后壁、门的两侧是“关帝出巡回宫图”。
  三殿与碑亭之间有石坊两座,是纪念性建筑,具有表彰意义。
  这里就是关羽首级所葬之处——当年孙权将关羽首级送与曹操欲嫁祸于人,然曹操却以沉香木续关羽之身,并厚葬于此。“钟灵处”便是关公永久的归宿!
  环绕土冢的围墙,底部有两层红砖。这是在重修围墙时为纪念张学良将军对围墙的修葺而有意留下的。
  张学良将军对关公极为推崇,他曾置日本人的利诱、威胁于不顾,东北易帜、促成统一,以绝倭寇对我东北之企图。
  关林的整个建筑群前庙后林,既分又合,浑然一体。古柏林与石碑林相映衬,自然风景与文化底蕴相协调。殿堂兼具园林特色,800株古柏形成了葱郁的林海,土冢殿宇掩映其中,殿借柏之翠、柏助庙之幽。
  来到关林,要用心灵去触摸和感受到的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美国人类学家焦大为对此曾有这样的精辟论述:“……他的仁义智勇直到今天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将会多美呀!”
  现在,这里每年都要举办一届朝圣大典,以宣传中华文明增进华人亲情,届时大门与舞楼之间的广场上也有大型表演和活动。
  来此朝圣的华人没有地域之分、没有贵贱之别,只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曾为“关帝庙”的题联道出了其中真谛:“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了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