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0年07月25日
汉中南郑区非遗文化项目进景区实现多方共赢
汉中南郑区非遗文化项目进景区实现多方共赢
  文化艺术报讯(王庆和)7月17日至21日,汉中市南郑区文化馆组织汉中藤编、棕编等1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走进南郑区龙头山风景区,开展了探索与实践活动。活动通过图片展览、现场表演游客互动体验、文旅产品销售等,人气活跃,给旅游景区增添了文化元素,彰显了地方特色,成为旅游景区一大亮点。
  让游客在互动体验中感知非遗。参与此次非遗进景区活动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汉调桄桄以舞台表演形式将古装本戏《韩信拜将》和折子戏《拾玉镯》呈现给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省级非遗项目“舞龙”“舞狮”为景区和游客营造了喜庆祥和的氛围,其舞狮表演传承人凌空表演,惊险刺激,给人以力与美的艺术享受,沸腾了观众。
  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展演,游客兴趣颇浓,互动环节一下就拉近了非遗与游客间距离。省级非遗项目“高家岭土陶烧造技艺”带着陶泥和拉坯转盘,手把手教游客塑形、成器。体验者和旁观者感受到老手艺人的坚韧和不易。汉中“藤编技艺”“棕编技艺”“竹编”“扇编”传承人的现场展示,让游客啧啧称赞,拍照、抖音、直播轮番登场,场景喜人。
  在省级非遗项目“汉中面皮”摊位前排起了长龙,“黄官浆水豆腐干”“炸油糕”的销售也十分火爆,购销两旺;而“黄官盐菜”“黄官黄酒”或因口味习惯问者多购者少。汉中扇编、竹编项目摊位购者如潮;藤编、棕编项目只因制品体积较大不便携带,咨询人多、购买者少。纯手工制品方面价格偏低,每件10元耀50元,近成本价销售,几乎没有利润。尽管如此,几天下来,销售非遗纯手工制作产品3884件,销售收入3.8万元。
  通过短时间的探索性实践活动,经济效益虽然较小,但社会效益却十分显著。首先是非遗项目进景区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使文旅融合有了载体,使景区提升了品位,增添了内涵,相互添彩。二是让非遗产品拓展了市场,使藏在深闺的非遗产品资源扩大了价值效应。此外也使得非遗及其传承人提高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了非遗传承发展的信心,让地方非遗传播更远,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商机。
  非遗进景区是新形势下保护、传承非遗的有效举措,也是文化单位和非遗传承人应有的主动作为,十分必要,值得推广。同时,非遗项目要根据游客需求,不断研发适销对路的文创产品,扩大市场,提升价值。旅游景区也应深度认识,创造条件,加强合作,使来景区展演展销的传承人进得来留得住乃至扎下根,从而实现非遗传承、景区增收、游客满意等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