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6日,在“全国模范退役军人”会上接见与会代表并合影留念时,习近平 总书记双手紧握张富清老人的手。 新华社记者 丁林摄
“两本字典一本是在北京王府井书店买的,四角号码字典是在武汉上学时买的。两本字典是我的老师,是它们教会了我认字,让我由大字不识的一个文盲,变成了可以读书看报的识字人。”张富清这样说。
这是张富清大儿子张建国与儿媳严义芳结婚时购买的凤凰牌收录机。被儿子淘汰后,张富清拿回了家当宝贝一样收藏着,收录机上用一块防尘的红布精心地遮盖着。 
95岁高龄的老党员张富清是原西北野战军战士,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5年,张富清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张富清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都不告诉。2018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过程中,张富清的英雄事迹才逐步呈现在公众面前。2019年,老英雄张富清荣获“共和国勋章”“时代楷模”等五项崇高荣誉,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先进典型。同年春天,钟法权开始追寻张富清老人的故事。2020年6月,钟法权采写的《张富清传》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955年,张富清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来到湖北最偏远的地方来凤县,从此扎根在这里。他将自己的军功章深藏不露,连儿女都不告诉。在来凤,熟知他的人,与他共事过的人,仅仅知道他有过当兵的经历,却毫不知晓,他是一位功勋赫赫的战斗英雄。张富清之所以不居功、不贪功,原因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如今还活着,与那些死去的战友相比,我有什么资格拿军功章去显摆?”同样作为一名军人,对于张富清老人60多年的深藏功名,钟法权觉得“既敬佩,又深深理解”。一个经历了生死,经受了战火考验的人,他们往往看淡名利,认为自己能够活下来,享受和平生活,娶妻生子过幸福的生活,就是最美好的人生了。
苦难炼就他一身铮铮铁骨
在钟法权眼中,张富清是一个饱尝苦难而不惧艰难困苦的人。
张富清吃的苦,常人是无法想象的,在后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本来有些苦他是可以回避的,可他一次次迎难而上,选择到来凤,就是明知山里苦,偏向山里行。保守初心,其实是人生的一种信仰坚守。他选择驻队,就是与人民一道吃苦。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怕吃苦?”
对张富清来说,“苦”就像一个百炼成钢的熔炉,炼就了他一身铮铮铁骨。他小时候给地主当长工,是受剥削的苦;在乡公所做苦力,是受压迫的苦;被拉壮丁到国民党部队里,是受欺压的苦;参加人民解放军之后,为了人民翻身得解放,是甘愿吃打仗行军的苦;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乐意吃苦;离休后,特别是高位截肢,忍受的是疾患之苦。可以这样说,他一辈子都在吃苦,真是把苦吃够了。
钟法权感慨:“在《西游记》里,唐僧西行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了真经;而张富清的一生,经受了那么多‘苦’,才臻于人生的精神高地,完成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理想涅槃。”
为人民服务是他不变的初心 张富清是一个勇当突击队员,不怕流血牺牲的人,也是一个战功赫赫,却从不居功自傲的人。张富清的战斗生涯并不长,他参加解放军,成为西北野战军三五九旅的一名战士,正好赶上西北野战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转折时期,也正是西北野战军对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实施连续作战的进攻时期,是小镇小城、重要战略要点不断被攻克夺取的关键时期。
每一次胜利的取得无不是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仅永丰战斗一役,西北野战军就牺牲了5000多人,如今永丰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留下姓名的只有300多人,而绝大多数成为了无名英雄。在每一场战斗中,张富清都勇当突击队员。他冒着枪林弹雨,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但在他的眼里,军功章只能证明过去,而不能代表未来。战争结束后,他深藏功与名,响应祖国号召,扎根偏远贫困山区,兢兢业业为社会主义建设再立新功。
张富清就是这样一个听党指挥、知行合一、坚守初心的人。在战场上,他听党指挥乐当突击队员;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一次次听从党的召唤,从武汉到贫穷落后的来凤,从条件较好的县城到深山沟里的三胡,尔后到离县城更边远的卯洞,从县外贸局到筹建来凤建设银行,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做到了永葆共产党员的清廉和纯朴。2019年7月26日,在“全国模范退役军人”会上接见与会代表并合影留念时,习近平总书记双手紧握张富清老人的手,说:“你都做到了。你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楷模!保重身体,健康长寿。”
习总书记的“你都做到了”,字虽少,却力如千钧,既是对张富清一生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张富清一生功绩的高度褒奖。张富清之所以能够赢得如此殊荣,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张富清把为人民服务这个崇高的追求,当作初心坚守了一辈子、践行了一辈子、诠释了一辈子,从而成就了一个共产党员不同凡响的精彩人生。
朴实纯粹是他的生活方式 张富清朴实纯粹、淡泊名利,是一个不为做官,一心只想为人民做事的人。
从1957年任县粮食局副局长到1985年离休任建设银行副行长的28年时间里,张富清换了一个又一个岗位,担任了一个又一个职务,可他的级别始终定格在了副科级原地不动。1984年张富清离休前,上级银行下达了一个调资增档的名额,他却毫不犹豫地让给了一起工作的副行长,这种对名利的超脱在来凤支行成为佳话。
来凤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董香彩佩服地说:在做官的问题上,谁也没有张富清同志看得开,他做事情从来不是为了做官,几十年的副科级,到离休了还是副科,可他从来没有为提拔的事找过领导,也没有任何怨言,是真正的淡泊名利。
张富清的生活十分俭朴。他至今还住在一套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建设银行宿舍里。举目四望,住户基本上都将普通的钢筋防盗网换成了不锈钢防盗网,唯有住在二楼的张富清家,还是过去原始的钢筋防盗网,经过30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淋,早已锈迹斑斑。楼房没有电梯,步行到二楼,那扇陈旧的木门上方悬挂着“光荣之家”,这是张富清家有别于其他住户的鲜明标志。
在这座两居室的房间里,无论是漆面斑驳的木家具,还是掉了瓷的搪瓷缸;无论是陈旧变色的四角号码字典,还是那些浓缩着暖暖亲情的老照片,无不是张富清平凡普通而又坚守初心的人生浓缩。从每一件物品中都能追寻到张富清的奋斗轨迹,都能窥见他朴素勤俭的生活境况。在一些人眼里,它们是过时的、陈旧的,可它们的存在正是一个共产党人清贫生活的真实写照,折射出主人崇高而又朴实的精神世界。从保持共产党员初心的角度去理解、去衡量、去界定,这些物品可以说是非常珍贵的。一位资深媒体记者在看了张富清的“陋室”后,感慨万千地在微信中写道:如果让那些贪得无厌的贪官们来看一看,他们一定会醍醐灌顶,对自己过去的贪婪产生万分的羞愧;如果让那些信仰上的迷茫者来看一看,他们会猛然醒悟,张富清永葆共产党人初心的生活,会像一缕阳光照亮他们的内心世界;如果让那些挥金如土的富贾来看一看,一张床、一床被、一张桌、一盏灯,其中同样可以有乾坤、有追求、有向往、有幸福,他们一定会对自己奢华的生活进行再思考,为自己永不满足的欲望找到治愈良方而欣慰。
他30余年住在“陋室”里,从来没有抱怨过房子旧、房子小、房屋没有电梯,即使成了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有人提出给他建别墅,或给他换好一点的房子,他也没有动过心。他觉得在“陋室”住了几十年,与房子有了感情,“没有感到哪儿不好”。
其实,人活的就是一种心态。中国人有一句俗话:家有黄金万两,不过一日三餐;家有良田万顷,只不过睡三尺宽的床。张富清住了30余载的陋室,安享平淡俭朴的生活,是一种境界,一种修为,一种觉悟。
在这本厚厚的《张富清传》里,在张富清老人伟大又平凡的人生经历中,传承着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钟法权认真思考后,说出了最让他触动的答案:
一是需要像张富清那样确立一个为之奋斗永远不变的理想。张富清参加人民解放军后,正赶上西北野战军军事政治整训,连队组织学习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像一粒火花点燃了他的理想之光,又像一粒种子播在了他荒芜的心田,张富清的人生从此有了光明的前景,人生的追求从此有了力量的源泉,人生的大厦从此有了坚如磐石的根基,无论经受多少苦难,遭遇多少挫折,他始终朝着人生的理想奋勇前行。
二是永葆初心终生不变。他用一生不改的初心,书写了共产党员的忠诚;是他用一生不变的纯朴,塑造了共产党员的崇高;是他用一生不悔的奋斗,诠释了共产党员的誓言。在当前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新时代,国家处于繁荣昌盛的新时期,人民生活进入丰富多彩的新阶段,张富清隐藏功名、淡泊名利、永葆初心的崇高精神,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精神坐标,成为中华儿女朝着中国梦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李济朴 钟法权简介 钟法权,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政委,大校军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一届高研班学员。至今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解放军文艺》《青年文学》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四百余篇。出版小说集《行走的声音》《脸谱》,长篇小说《浴火》,长篇报告文学《那一年、这一生》《废墟上的阳光》《陈独秀江津晚歌》《雪莲花开》等十余部。荣获第十一、十二届全军文艺奖,第八届冰心散文奖,2019年获第五届柳青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