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20年07月01日
妙不可言的戏台楹联
妙不可言的戏台楹联
  戏台楹联“作廿四史观,镜中人呼之欲出;当三百篇读,弦外音悠然可思”
  ——张海/书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园林中一株芬芳四溢的奇葩,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一字一音的汉语独有形式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与世间万象。同时,它与作为汉字独有表现形式的书法之珠联璧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数千年来,以最广泛的形式融入人们的生活。其中,戏台楹联可谓韵味独具、孤秀一枝。
  中国戏曲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的鬼神、宗祖祭祀及《诗经》《汉乐府》时的民间小调,至宋元时期,杂剧、院本、诸宫调出现后,演出形式由平地登上戏台。戏台,又称戏楼,系戏曲表演艺术与古代建筑艺术巧妙结合的产物。
  戏台楹联多诙谐幽默、朗朗上口,笑谈大千世界,写尽世间冷暖,戏未开场,人已入“戏”。如,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被誉为“中国戏楼活化石”的北京正乙祠戏楼楹联曰“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旧时上海某戏园楹联曰“台上莫漫夸,纵做到厚爵高官,得意无非俄顷事;眼前何足算,且看他抛盔卸甲,下场还是普通人”,桂林武圣宫戏台楹联曰“忽而君子小人,忽而才子佳人,登场便见;有时欢天喜地,有时惊天动地,转眼皆空”……以戏为魂,以人为本,出将入相,玩味无穷。
  既要遵循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的文体特点,又要凸显寓教于乐、高台教化的职能作用,这就给篇幅较长的戏台楹联增加了高难度,尽管如此,戏台楹联精品佳作仍星罗棋布、不胜枚举。如,清名士纪晓岚为湖南戏台撰联曰:“尧舜生,汤武净,五雄七霸丑角耳,汉祖唐宗,也算一时名角,其余拜将封侯,不过掮旗打伞跑龙套;四书白,五经引,诸子百家杂曲也,杜甫李白,能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都是求钱乞食耍猴儿。”又如,有着360多年历史的北京广和楼戏园楹联曰:“学君臣,学父子,学夫妇,学朋友,汇千古忠孝节义,重重演出,漫道逢场作戏;或富贵,或贫贱,或喜怒,或哀乐,将一时悲欢离合,细细看来,管教拍案惊奇。”再如,昔年上海春桂茶园戏台楹联曰:“休羡他快意登场,也须夙世根基,才博得屠狗封侯,烂羊作尉;姑借尔寓言醒世,一任当前煊赫,总不过草头富贵,花面逢迎。”湖北通城县古戏台楹联“过眼总皆空,看历朝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迄今春梦无痕,只落得数声檀板;到头都是戏,笑斯日曰利吾家,曰利吾国,毕竟前程有限,仅演了一出梨园”,四川泸县土地祠戏台楹联“登场时著眼争观,任伊千种形容,终嫌他假装作道学风流,未免几分牵强态;卸装后留心细看,换却一番面目,须认得果真的忠臣孝子,原来都是等闲人”,汉中洋县戏台楹联“儒为戏,生旦净丑外副末,呼十门脚色,同拜一堂,重道尊师大排场,看破世情都是戏;学而优,五六工尺上四合,添两字凡工,共成七调,擅歌善唱小伎俩,示论文行皆为理”……纯用白描手法,朴实无华,字句珠玑地道出了“出人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戏剧情节的惊人之笔,令人击节,常读常新。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秦腔的发源地的戏曲大省陕西,戏台星罗棋布,戏台楹联妙品不胜枚举,如:宝鸡凤县张家尧城隍庙戏台楹联“试看开场权奸可畏;须知结果报应不差”;汉中南郑县玉皇庙戏台楹联“忠义侠,全家福,鸳鸯楼上春秋配;和氏璧,玉如意,麒麟阁下文武升”,咸阳长武县戏台楹联曰“不大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寻常人物,能文能武能神仙”,渭南大荔县戏台楹联曰“做戏何如看戏好;下场更比上场难”,咸阳永寿戏台楹联曰“悲欢离合前代即如后代;功名富贵古人就是今人”,宝鸡戏台楹联曰“古事比今事,要知今事通古事;戏情即世情,欲晓世情看戏情”,咸阳三原县城隍庙戏台楹联“假貌写真,情莫闲看镜花水月;新声传旧,事莫认作暮鼓晨钟”,渭南合阳县行家庄跳戏戏台楹联“击鼓鸣金不及大铙以惊众;装生扮净莫若小旦而宜人”,宝鸡岐山县宋村八社戏台楹联“你一刀我一枪虽杀未恼;轿上来马上去非走不行”,咸阳永寿县戏台楹联“乾坤一场戏,请君更看戏中戏;俯仰皆身鉴,对影莫言身外身”……或体现戏剧特点,或感悟戏剧故事,或体味戏剧人生,亦庄亦谐,情趣盎然,看似说戏,实则论人,其中深刻含义,令人凝思回味。
  “人生大舞台,舞台小人生。”戏台楹联角度新颖、寓意深刻地诠释着戏曲“戏如人生,人生如戏”之特征,给观众灵魂以美的陶冶、精神以善的洗礼、学识以智的启迪,对戏台建筑一定程度上起着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妙不可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