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山河可爱,上寺店村除外。”
这是改革开放前夕,陕西洛南人对山大沟深不通公路信息闭塞的灵口镇上寺店村的形象比喻。可这上寺店村有个了不起的瓦罐沟,沟口不大,沟越走越宽,可到了沟顶小得像碗口一样,真真是个瓦罐罐儿的形状。这沟中间有一块儿大坪住着一户人家,人老几辈子,都在听着一复一日的松涛声。
可谁知这深山出鹦鹞,偏偏出了一个会弹三弦、爱说书的老艺人陈志华。听说这陈老先生从一个讨饭的瞎子说书人那儿学会了这门手艺,从此,不用下地劳作,常年带上独孙子陈宝子在洛南东乡开始了说书生涯,这一说,就是四五十年,方圆百十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多少人敬仰他,让儿女认他为干爹,他带的徒弟也不下三五十个。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知有一天鹅毛大雪下个不停,爷孙俩从灵宝说书回来,在翻分水岭时,陈老先生脚底一滑当下就滚下了悬崖。
孙子陈宝子掩埋了爷爷,擦干了眼泪,背上三弦,又上路了。东家儿女婚嫁、西家新房谢土、过满月,一捎信,他就上门说唱了。他还有触景生情脱口而唱的本领,见啥人编啥戏,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就连闹了矛盾的新媳妇听了他说的书,心里的疙疙瘩瘩也就捋顺了。
改革开放后,老陈组建了曲艺队,演出一场挨一场,给古老的山村送上了文化大餐。
时间到了2009年,洛南县文化馆一帮子文化干部,经过半年多的挖掘整理,把洛南民间曲艺说书整理成“洛南静板书”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又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让这古老的艺术绽放出新的乐章,一时间在三秦大地成了洛南对外宣传响当当的名片。
老陈带队曾代表陕西省在上海世园会上演出,为咱陕西人争得了不少名誉。凤凰卫视、上海东方卫视等新闻媒体分别做了报道。在西安世园会上记者采访了老陈,电视上只见瓦罐沟那个高挑个儿、大背头、眼镜片子比啤酒瓶底还厚的老陈,被记者们围了个水泄不通,还像个艺术大腕,耍出了“人来疯”的气质,他人还没到洛南,消息已传得家喻户晓,孺妇皆知。
后来老陈带洛南静板书又多次到南京、无锡、北京、香港、台湾进行了交流演出,并获很多奖杯。把老陈这一帮子弹三弦的秦岭山里的汉子们风光美了。
老陈不愧是省级非遗传承人,艺术担当、文化自信,让他日夜不得消停。2017年正月,文化站长骑上电驴子到瓦罐沟找到了老陈,酒过三巡后,才说想让老陈成立一个“脱贫攻坚扶志扶智”演唱小分队,先从全镇18个村巡回演出,为脱贫攻坚助力呐喊。谁知老陈一听当即拍板,第二天就拉上徒弟13人来文化站排练节目。
历时十来天,排出了《县长腊月去访贫》《脱贫政策五十问》《书记暗访到咱村》《脱贫路上不掉队》,还有传统剧目《四大京》等节目。打磨好精品节目后,调理好三弦,就开始了下乡演出。
山里人爱看热闹,大场子音响一放,布景一挂,半袋烟工夫场子上就聚了二三百人,等驻村第一书记把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后,只听得“三弦一弹声绵绵,来给大伙做宣传,扶贫政策方方面,两不愁三保障是关键……”不等老陈说完,二狗的媳妇就问老陈住院咋报哩?紧接着亚平的媳妇问老陈产业咋扶哩?还有三虎子他妈上气不接下气地紧三腔问老陈:移民搬迁手续咋办哩?
只见老陈不慌不忙,三弦给怀里一抱,一唱一答使全场子人笑得开了花。过去只知图安逸,混日子的人低下了头,脸一下子红到脖子根,真真像个猪肝子,恨不得掘地三尺钻下去,不早日脱贫咱就丢人哩。
真是“三弦一弹志气长,脱贫路上人人忙”。一时间村委会办公室来的贫困户,里三层外三层,要项目,报资金,交产业计划的人,把村长忙得团团转。不到一个月全镇成立产业合作社20余个,带动贫困人口1128人,收入噌噌地往上冒。镇长请老陈喝了两次庆功酒。
三年来,陈宝子的文艺演出小分队在全镇沟沟岔岔累计演出491场次,听众累计达3.6万人次。该镇扶志扶智的经验在全县、全市进行了推广,非遗传承人陈宝子也被县委评为“脱贫致富先进个人”,他的事迹被收录到全县《文艺工作者助力脱贫风采录》中。
如今瓦罐沟的陈宝子,各种荣誉挂满了堂屋墙壁,他细缝的眼睛无时不流露出幸福的光芒,自己年近花甲,背着三弦,登上了天南海北的大雅之堂,还依靠三弦,弹出了韵味绵长的静板书。
他晚上数着瓦罐沟顶的星星,高兴得不由得拿起三弦又唱道:“星星一眨,天快亮,宝子我,热泪又盈眶,脱贫攻坚,决战年,大伙还需撸起袖子,加油干,来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