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20年05月08日
旧时光
絮语流年最动人
絮语流年最动人
  此刻,当我下笔的时候,屋里是奶奶在厨房舀水、洗菜的声音,门外是母鸡咕咕的叫声,远处时不时传来一阵轰隆隆的摩托声,那是早起务工的大叔们出门了,我的父亲也是其中一员。我想“絮语流年”四字,是对这明亮而朴素的清晨最好的写照。
  《衔字结庐》是钟军艳散文集《絮语流年》的自序,让我想起啄着春泥筑巢的燕子,在作者这里则是以文字当砖当瓦当梁木了。这书适合即将步入社会的我们,书中有柴米油盐与人情冷暖,也有逍遥快意与侠肝义胆。这是一位女子的半生,阅读的过程不仅是对作者人生路途的品味,更有对自己人生方向的思量。
  如果将这书谱成一支曲,唱成一首歌,那么,四辑当中的第一辑“感怀”是这歌儿的前奏,细腻悠长,动人心弦,如温暖的光、醇厚的酒,使人忆起童年。作者言“唯有童年少年生活过的村庄,那里才是故乡”,如今的我尤其庆幸自己仍生活在这个热热闹闹的小村里,有着亲人们将你的手儿拉在手里操着一口陕西方言的热情的问候,有着儿童围着那卖年货的小车东看西瞅央求大人置办年货的浓浓年味,这便是生活吧。亲情给人以最深刻的眷恋,无论是作者笔下的憨厚真诚的二叔、伉俪情深的外爷与外婆、朴实且不善言辞的祖父,还是蒲草韧如丝的婆母,都让我们见证了那些淳朴又真挚的情感。长辈对晚辈的关怀与疼爱尽显,晚辈对长辈的尊崇与心疼自现。集子里《絮语流年》篇是“开口跪”般的惊艳,从小时候对母亲的不理解到后来自己初为人母所表现出的惊人相似,只消说明了一句话: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孩提时代那些人和事在时光里氤氲、蒸腾,那些幻影在我眼前不断浮现。我也曾在一个夏日的傍晚,躺在架子车上,被父亲拉着,奶奶和母亲在后面跟着,回去时已经傍晚,抬头看着满天的星星,数着数着就睡着了……
  正歌是第二辑“琐记”,一篇篇记事使这首歌更有层次感,与第一辑写“他”不同,这一辑则是写“我”。写“他”时细腻柔软,写“我”时恣意舒展,这一节如同重金属摇滚一般,最后的两篇《象棋那些事》和《梦之残简》仿佛正歌之后随意加一些效果器的音效,或是突然在进入副歌之前来的一个大声吼叫,有战场厮杀之快意,畅快而欢脱。《南山寺》中的“生命关怀”与“见识苦难”,替我们这些俗人探寻出了“南无阿弥陀佛”的意义。《家教记》最为我喜爱:“每一次鼓起勇气按响的门铃,都似一曲提醒耻辱的咏叹调”,寥寥几句,深入人心。作者并未刻意渲染,用语短小灵巧,但小我中见大我,琐记中现深度。人无法挣脱钱财的束缚,极早体会到这一点的孩子往往成长得更快。在敏感与自卑深入骨髓的日子里,我庆幸着也羡慕着作者的亲人们用温暖将其滋养长大。
  我个人最喜爱第三辑“亲子”,也是副歌部分,既是故事的转折,也是曲子转折处。这首歌的情感是一个由他及我,由我到他的过程。当初的女孩已经长大,成为了一个母亲,完整了她的一生。我看到了母爱的伟大,也深深佩服于作者无时无刻不在反思与剖析自己,其深刻在于时时寻求着一个理性看待并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喜爱作者对大儿“洗脑”片段,可见“套路”颇深呀。生活是轻松的,有祖孙之间的互相惦念与关爱,有婆媳之间的互相体谅与心疼,有夫妻之间的互相理解与尊重,有亲子之间的温馨与和谐。作者无疑是幸福的,是令我们这些对未来生活满怀憧憬的女孩艳羡的,也是真诚祝福的。
  最后一辑“书影”是这首歌的尾奏,一曲唱罢,常感叹的是故事的结局,这里不是。它是作者所热爱的,是如今,是当下。其中提及的几本书有的我并未涉猎,但如同即使将嘴巴捂住快乐也会从笑弯了的眼睛跑出来一般,真正的热爱永远散发光芒,作者以音量控制把歌曲从原来的声量逐渐调到小,渐渐归零。
  作者是一位有着生活智慧的女子,常常自嘲和反思自己,体贴和温暖他人,不矫揉造作,只见俏皮豁达。看来这辈子,絮了语流了年,一半烟火,一半清欢,最是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