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20年03月14日
思考
疫情下的回忆
疫情下的回忆
  我相信,当心灵深处那一缕求生的渴望被惊醒时,每个人的勇敢都会破壳而出。 

  2003年“非典”时,由于工作需要,我长期驻扎在重庆出差。一天,当两个膀大腰圆的厨师把一口盛满板蓝根的汤锅搬进位于大坪万友康年酒店五楼的办公室时,我才知道全国暴发了可怕的非典型性肺炎。当时,此事并未让我们这些整日埋头苦干工作的网优工程师引起太大注意。除了每天多了一项硬性任务,每人要喝三大碗板蓝根汤之外,其他并未觉察有何异样。那时山城正值阳春三月,推窗远眺,街上仍然洋溢着棒棒满地走、吆喝乐悠悠的祥和氛围。
  之后的某一天,身为大区经理的大学同班同学阿攀表情凝重地对我说,昨天接到部门经理通知,宁夏联通七期的规划要开始做了,一周内要交付。我思忖着网规必须要在北京总部的服务器上做,项目组只有我和阿庆做过规划,而阿庆此时被派往河南的项目去支援,当下能胜任这项工作的只有我了。原来阿攀是为派不派我去北京而犯难了,我大概明白了阿攀的意思,便二话没说在网上预订了第二天飞往北京的航班。当时并没有把这个貌似洋玩意的SARS当回事。只是第二天临行前,阿攀握着我的手有点挽留又犹豫不决的时候,我才隐隐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而事后当我再次回溯这趟北京之行的时候,常常会不寒而栗,也印证了当初阿攀的担心不无道理。
  当时北京是重灾区,我一落地便急匆匆赶往位于东单的公司总部。一路经过的地方,让我第一次产生了莫名的不安和恐慌。平日里人流熙熙攘攘的王府井变成了门可罗雀的冷落小街。除了几个戴着口罩的保洁员在忙碌地清扫街边的垃圾之外,只有零零散散的路人缩着脖子、神色淡然地匆匆而过,整条大街一副萧条破落的景象。夜幕下的东长安街,空无一人。只有橘红色的灯影在风中微微发抖。空气中弥漫的灰尘隔着口罩都很刺鼻。偶尔穿梭而过的出租车,引擎的轰隆声听起来也似乎分外惊悚。
  我不敢怠慢,快马加鞭用了三天的时间做完了规划,完成了五天的工作量。第三天下午便又急匆匆飞回了重庆。回到重庆,我立刻被隔离了起来。说是隔离,其实就是不能去办公室上班,其他行动是不受限制的。薪资也照常发。刚刚完成工作就被隔离,使我或多或少是有一些怨气的。而让我倍感温暖的,却是那帮一起共事两年的同事兄弟。每天晚上下班后,他们仍然会打电话约我一起吃饭,没有把我当瘟神一样远远地避开。反而在最初的几天里,大家都很热心地安慰我。几位年长点的师兄,专门备了板蓝根让我每天坚持冲服,不要间断。同学阿攀更是觉得似乎亏欠了我天大的人情,每天吃饭都坐在我的邻座,夹菜递水,分外殷勤。大家的深切关怀,反而让我时常脸颊发烫了。那时候,我们都还年轻,年轻就有年轻人身上的特质。平常烤肉啤酒是不会少的,嬉戏打闹也是家常便饭。但是工作起来,从不敢松懈粗心。也许是青春的冲动,也许是对未知的盲从,也许是对压力的反攻,也许是对现实生活的认同,遇到困难也好,遇到风险也罢,每个人都只会埋头向前冲。
  现在回想起这段经历时,常常会让我陷入沉思。感叹后带着一点庆幸,内心里又格外殷实舒畅。当初青春的冲动盖过了理性的思考,换来的是大家的认可和尊重。这或许就叫做担当吧。如今我已过不惑之年,虽然不能像年轻时那样敢想敢做,但是沉淀下来的知识和人生阅历,是可以传承的。我经常会给我的学生们讲一句话:看到你们,就像看到我当年的影子一样。因为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真诚,也看到了希望。有了传承和创造,才扛得起责任和担当。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每个人在面对选择时,做出的反应千差万别,是灾难侵蚀了勇敢,还是责任战胜了万难?当生存受到威胁家园遭遇重创时,每个人应以什么标准去面对抉择,是当下社会必须要迫切面对的问题。没有人生来勇敢,也没有人生来不渴望幸福。但是我相信,当心灵深处那一缕求生的渴望被惊醒时,每个人的勇敢都会破壳而出。
  时隔17年,疫情再次席卷全国。虽然来势凶猛、咄咄逼人,但万事万物都有否极泰来的时候,有相生就有相克,有侵扰就有反击。因为今天,强大的祖国有一批为大爱而战的医护天使在前方与瘟神殊死抗争、以命相搏,保护着十四亿华夏子孙赖以生存的家园。这份勇气,便是战无不胜的中国力量。这份勇气,也足以慰藉每颗善良的灵魂。
  但愿若干年后,当我们再次回顾这段历史,不再悲天悯人,不再诅咒这场瘟疫带来的灾难,因为我们本可以做得更好。当贪婪不再蔓延,当无知不再蒙蔽双眼,当勇士不再流泪,当敬畏之心变成了习惯,我们才能收获最纯粹的快乐,体味幸福的源泉。破冰之日已不远了,鸟儿在院落的枝头上翩翩起舞欢快地鸣叫着。我再次期待灿烂的春天快点到来,到了解禁的那天,我定会偕全家老小登山观晓,阅遍古城的春天,去感受一个普通人简单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