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2020年01月22日
世人皆知西南联大,少有人知西北联大
世人皆知西南联大,少有人知西北联大
  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来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调研。
  可能很多读者还不知道,抗战时期为保存中国教育力量,国民政府组建了“一南一北”两所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在云南昆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简称西北联大)在陕西汉中。 

  西北联大旧址是抗战期间中国教育西迁的实物见证
  在刚刚结束的2020年陕西省“两会”上,委员、汉中市政协副主席吴巧玲带来了《关于加强西北联大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的建议》。
  吴巧玲在政协陕西省十二届三次会议的提案中说,西北联大文化是中国抗战文化、民族精神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旧址作为抗战期间中国教育西迁的实物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深远影响。西北联大在城固办学八年,不仅促进了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繁荣,更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延续做出积极贡献。2019年,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她建议从省级层面加大对西北联大历史文化的挖掘开发,依托西北联大旧址建设西北联大历史文化研学基地,让更多高校学生和中小学生走进联大旧址,开展研学活动,弘扬传承“扎根西北、生根开花”的抗战文化和民族精神,促进西北联大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更好传承西北联大精神。
 
   陕西省市县政协联合调研组专题调研西北联大历史文化
  2019年10月下旬,陕西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学习委员会与汉中市政协、城固县政协组成联合调研组,就西北联大在汉中办学的历史文化及其现实价值进行专题调研,并召开座谈会。
  调研组先后到城固县古路坝村西北联大旧址、法商学院旧址、西北联大教授故居、城固酒厂、城固县博物馆、张骞纪念馆等地,实地了解西北联大在汉中市的办学历程、教育思想和社会实践,旨在深入挖掘和研究西北联大历史,研究其对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以弘扬教育兴国精神,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刘玉明指出,西北联大独特的历史价值造就了其在西北高等教育历史上重要的历史意义,要挖掘和保护利用。调研组要认真吸纳意见建议,形成调研报告提交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共同推进西北联大文化历史资源的挖掘研究和开发利用。应建立起强有力的保障机制,更高层面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和研究拓展机构,更高标准制定西北联大文化传承保护方案,更大力度保证研究、管理、保护经费的需求。
  西北联大联盟秘书长姚远说,西北联大将中国高等教育向西推进了数千公里,是西北高等教育的发祥地,“南渡北归”与“扎根西北”“生根开花”同样是抗战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
  陕西省政协委员、西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孙瑜认为,做好西北联大历史文化挖掘,要在省级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同时加强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相关文化的研究以及文物的抢救,从而进一步挖掘其时代价值、审美精神等。
  陕西省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王春萍也赞同应该由省政府牵头组织力量,加强对这段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挖掘开发,让西北联大精神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西南联大、西北联大曾为中华民族养育精英
  国民政府教育部在1937年9月10日发布公告:“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为基干,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大学、东北工学院、焦作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为基干,成立西安临时大学”。随抗战局势变化,长沙临时大学不久转徙云南昆明,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而西安临时大学迁陕西汉中,合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两校一南一北,艰难困苦中,为中华民族保留精华,养育精英。资料显示,1937年至1946年,西北联大及其子体国立五校共有505名教授(含副教授),培养了9257名毕业生。
  与西南联大不同,西北联大在成立一年多以后即分家分设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师范学院等五所大学,其师资科系来源于北平大学的全部和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大学的部分。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的组成成员全体搬回北平和天津,而西北联大却将其大部分永远地扎根在了广袤的西部土地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