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昌
食物,是人类生理需求最基本的要素,是肉身存在、生命延续及与自然协调相处的根性杠杆。或许正因如此,我国的人文学科一直将其视为形而下之物,关注甚少,一切因之而产生的器物、工艺、审美、行为和伦理等都未能获得应有的价值揭示。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热播,由此开启了中国饮食人文认知和审美感受的平民视角,唯美温情的叙事背后,深藏着人类学、社会学、农学、地理学及民俗学的诸多思想烘托。它印证了物欲的夸张式满足之后,人们对于物质文明的感性体味和反刍式需求。于是,新媒体和传统纸媒都开始踊跃表达着对于食物的别样钟情。
由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院汶振鑫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舌尖丝路——关中美食胜景图》便是这平民思想萌起的敏感之作。
作为我国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关中地区至今沿留着数百种具有独特地缘和味道属性的民间风味,它们是该地先民与自然磨合的智慧结晶和印记。该作品以传统长卷的形式,娓娓展述了关中地区的60余种民间小吃,涉及人物1000余人。与其说该作品是对关中地区美食的搜集与展现,倒不如说是对此地人因美食而展开的民俗事象的细致描述。人物的组合与叙事,是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要素中展开的。以关中地区当下的标志性地貌和建筑为背景,拉开了八百里秦川的民俗画卷。作者再以不同的小吃名目为节段,结合其民俗特征,将之与晨练、早点、午餐、晚饭的时间性相契合,成为画面视觉结构和叙事节奏中不动声色的处理技巧。在人物的具体刻画中,作者汲取《清明上河图》的语言特征,将人物进行归类,并围绕食物的加工、叫卖、享用、品评等环节,将人物的行为进行分类表现,有技艺娴熟的摊贩,也有热切排队等候或者酣畅享用的食客。当然,以食物为主线所展开的人物行为,最终也是借由诸多现象去揭示人类生活的时代性特征,诸多当下生活的细微变化,正是绘画生动性的细微体现。因此,网络支付、共享单车、快递外卖等的新生活元素也被作者摄入到画面之中,从而显现出忠于生活当下原境的“新民俗”视角,而不是故作所谓“原生态”的矫情式猎奇。
在中国绘画史上,民情风俗题材的画作自宋而起,明清为盛,它不仅为我们保存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信息,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方式,因为此类画作所力图展现的是群体而非某些个人,因此,不动声色的原境式记录便成为其常用的观察视角和表现手段,与刻意过滤和机心提取利于某种意识形态的主题性创作相较,该类创作则因基于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平民视角而具有历史客观的学术价值,真切生动的人间烟火以及世道人心的现实温暖。
(作者系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