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云几十年事书,以“二王”为宗。寒来暑往,日追月摹,王字对他来说已形成了肌肉记忆。一开笔,就是一连串王字,如泉水涌迸而任流;不但形似,还得神韵,兴致勃发时,再加几笔黄山谷的长枪大戟,大开大合,一派大家气象。他对卫夫人《笔阵图》中“横为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更是有创造性的见解,不但在横划中应用,还扩大到榜书谋篇结构中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人目新。长枪大戟,千里阵云是他的书法特色,更与他名字的“长云”有某些暗合,这很奇异。
其实王长云在社会生活中,虽声名日隆,但还是一个十分低调的人。我就谈谈我对王长云的几点印象。王长云给我的印象有三个特点比较鲜明:一是“隐深”,二是“博约”,三是“致远”。
先说隐深。他有德好隐,如“日月隐明”,平素一袭布衣,温文尔雅,和气得像个退休教师,和你处谈没有侃侃,少有诺诺,只有默默。翻有关资料我才知道他是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诗书画研究会陕西分会副会长……他的书法资历就更不用说,入甘肃书协时间的批次就是见证。书法作品曾入选全国丝绸之路大展等,并两次获奖。这一切,王长云从未对我提说过。他的深隐使我想起一句古话:“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非大隐,非大智慧,无此作派。
再说他的书法博与约。他的书法之路走了五十多个春秋,是不断学习和进取之路,也是博取的过程。“天时、地利、人和”,是人成功的三要素,他都得到了。他的最大天时是因字而在部队从事政治工作,手头学习资料多,有练书法的场地和时间。他的地利就要细说一下。他出生在陕西岐山,从小就接触到了中国文化的根本。周礼是中国文化礼仪的基石,岐山出土的青铜器有“伯克壶”“大盂鼎”“毛公鼎”“大丰簋”“王方鼎”等,个个都是国之重器,更是书法史上的代表名作。这些字虽然他不一定认识,却也为他后来学习书法史,临习篆书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再后来长期在甘肃工作,也是他的地利之一。甘肃是中国书法的重镇和发源地之一,“敦煌写经、甘肃汉简”都是中国书法史上重要的发现,他多次专程去敦煌,感受写经当时的历史氛围,拿一些经书帖本及临作,请专家李云川指点,交流体会。多种字体字形使他认识了中国书法丰富的形态和千变万化。他主动拜到陕籍书法家蒙志军门下,亦师亦友,一起探索书法之妙。由于蒙志军很推崇林散之,他也对林的书法进行了大量的临习。这为他后来以“二王”作根基,笔意中带修长线条的书法特色增添了新的元素。
最后说他的苦学致远。一个书法人要在书法史上有贡献,太难了。但王长云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想在“二王”的路上走出一条新路子来。为此,他广泛涉猎先秦文学,读诗经,读楚辞,读乐府,读易,读哲学,想给自己和“二王”找一个等齐的文化平台,直接秦汉,再加一些新鲜书法元素,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很博,他说,“喝一条江河,看是否能吐得出一湾小溪。”他临《怀仁集王圣教序》,能说出李义府的为人品行,也能分辨“左庶子”与“右庶子”的同异。他勤习,在我们一起外出休闲时,他总是不离笔纸,夜以继日。
他是一个有大目标的人,他的目的是写出新“王体”,留给后世观摩和鉴赏。为此,他下了大气力,从甲骨到籀文,到汉隶汉简,章草,晋唐小楷都是他的临习范围,他临习名帖无数,他也研究偏门,如《仓颉庙碑》,主要从文字演变的角度学习古人。他受康有为的影响,也临习了几年的魏碑,但也深知魏碑的率真与荒疏,民间味道的流俗。他最后确定了沿着“二王”路子再延续发展,形成自己的风格。
看到他的致远志向和坚实笃定,同行们露出赞许和肯定的目光,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书法大家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