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19年12月06日
聚焦
文化遗迹应在城市化中保留一席之地
文化遗迹应在城市化中保留一席之地
  深圳最大的城中村白石洲拆迁在即,记者近日前去探访,希望在它消失前记录属于它的沧海桑田。寻访中,这座“城中村”里古旧的祠堂、炮楼,甚至那些破败的老屋无声地将百年间白石洲的历史、深藏在缝隙中的故事娓娓道来。“如今拆迁在即,很多市民和我一样,来白石洲走走停停,找到塘头瓦房,拍下它消失前业已沧桑的模样”。
  城中村作为城市中的一块“夹缝地”,存在于当今中国的许多城市中,因其大多存在人口杂乱、城市规划滞后、违法违章建筑集中等问题而不符合当代城市建设的要求,阻碍了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因而需要改造治理。城中村改造过程十分复杂,涉及土地所有权、治安环境、观念转变等诸多问题。除此之外,关于古建筑留存等历史文化遗迹保护方面的问题同样需要给予重视、纳入考量,不能让历史文化遗迹永远消失在现代化、城市化的浪潮里。
  现如今,不乏像白石洲这样仍有许多老建筑留存的城中村存在,这些老建筑见证了一座城的历史变迁,记录了居民的悲欢离合,已然成为这座城市、居民集体记忆的载体。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时代的缩影与见证。如果不对老建筑等历史文化遗迹进行妥善保护,那么本能“说话”的遗迹也会永远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同时这些原生的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留存也使一座城拥有独特的气质与风味,是破解当今城市发展中“千城一面”问题的一味药方。
  事实上,城中村里老建筑所面临的被“整治”的命运,只是现代城市化浪潮下历史文化遗迹命运的缩影,除了大规模爆破拆迁这种“整治”方式之外,延续民族、城市文化脉络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否还有其他出路,以突破新旧交替的时代里城市发展建设的围城。
  在城中村改造中、在城市化推进时,可以提前对被改造区域进行实地考察,邀请专家给予遗迹保护方面的经验与建议,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统筹规划并付诸实际。文物保护专家单霁翔曾说,对于历史文化遗迹,要着重看其精神、文化、社会价值,而绝不能单纯考虑建筑的质量和艺术价值。因而在考察评估老建筑等文化遗迹的价值时,除了被明确划定为文物进行保护的遗迹之外,一些尚未被列入文物进行保护的“遗珠”或是对于城市有着特殊价值的文化遗迹,也需要进行严谨考察从而予以相应的保护。
  在西安,一个老旧钢厂被改造成为了博物馆——西安城市记忆博物馆,这里收藏着过去几十年间这座城市里出现过的种种老物件、用模型还原的老街巷、记录时光的老照片……虽没有上百年的历史,但还原了近现代老西安人的生活与风貌,展现了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市民带着子孙儿女前来参观。这也为城市文化保护开发提供了一个参考,通过考察研究留存一些传统的街巷,必要时可以进行保护性地修整,保留其中原汁原味的生活。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迹,可以开设成博物馆、展览馆等,收藏城市文化和集体记忆。
  此外,我们所提倡的留存与保护,并非是强调一味地返古,而是一种对传统文明的敬畏、对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尊重。哈耶克说:“传统是应当受到尊重的,因为我们无法按照自己的理性构筑未来,只有从以往的传统中演化历史。”城市建设者的眼中不应只有“红票子”和政绩单子,应抱定谨慎的态度,面对历史文明常怀敬畏之心,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放在心上。
  放眼历史长河,我们正处于新旧更替的大时代里,能保留下什么,传承些什么,是由我们来决定的,要将一个什么样面貌气质的中国呈现给后人、交付下一个十年百年千年呢?中华千年的灿烂文明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掉,在文化传承的接力中,我们要跑好这一“棒”,延续城市文化脉络,传承民族文化基因。
  作者:张丽雯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