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19年11月27日
一孔之见【孔明专栏(74)】
书生
书生
  若在文人与书生的称谓里只能选其一,我更愿意以书生自认、自领、自居。
  我是为书而生的,这可能是宿命。记得有友曾问我:“你为什么就爱书呢?”我用反问回答他:“男人为什么就爱女人呢?”他笑了,我也笑了。答案不在笑里,而在心领神会里。当我意识到自己爱书的时候,我已经爱了。自觉,不自觉;自知,不自知。反正是爱了,看见书就像蜜蜂看见花,总想盯,总想叮,总想据为己有。别人的,我没有,必要借了来一睹为快;有闲钱,总寻思着买一本书;最大的快乐是逛书店或者去阅览室。我的爱好颇单一,读书可以抵消所有的兴趣,包括谈情说爱。我曾经和一位挚友开玩笑:“我爱书一如你爱女人,你是爱情来了,我是爱书来了!”在我眼里,一花一菩提,一书一世界。读书如登山,山在脚下了,等于一本书读完了。这山望着那山高,我就迫不及待地要登另一座山了。
  读书把我读成了书生,这是自然而然的。书就像桑叶,读书人就如同那蚕,饱食桑叶,把自己吃肥了,就开始吐丝了,不知不觉间,已作茧自缚了。破茧而出,蚕变成蛾了;读书的结果,我变成书生了。这个过程,书一直在潜移默化我,塑造我,改造我,创造我,浑然不觉,却自得其乐。我总得说话吧?脱口而出的,是我的话,也不是我的话,多半是我消化吸收了书里的话。久而久之,在他人眼里,我就书生了。语言真是个蛊!人都呼我为书生,还真把我呼成书生了。
  我怎么就成书生了?曾自问,也曾自嘲。不服气,没脾气,那就顺顺气。书生就书生,起码不是畜生!虽然如此,我真有被轻视、轻蔑的感觉。古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说谁是书生,那等于是骂谁无用嘛!我当然委屈:不识字就不能读书,不读书就不能明理,不明理如何做人?最起码不读书就上不了大学,没文凭就进不了出版社编辑部,没学识就当不了图书编辑,当编辑也是自食其力,自食其力怎么能说是“百无一用”呢?
  古往今来,书生无用的例子太多,若其不然,人世间就没有穷秀才、穷书生之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书不能当饭吃,不穷才怪了。“十年寒窗,铁砚磨穿。”一个“寒”字,把一个“穷”字道尽了。囊萤映雪、凿壁借光,都是穷书生的人生写照。在《论语》里,卜子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此话是针对已仕者说的,却被书生误读,以为只要学习好了,就能做官。一些人穷经皓首,穷困潦倒,也没捞到一官半职。“不仕”,那就是安贫乐道的命;“则仕”,那就是荣华富贵的命。在官本位社会,仕与不仕就是有用与无用的分水岭。
  书生真无用么?答案是否定的。人类的文明离不开书生。仓颉不是书生,就不会造字;太史公不是书生,就不会著《史记》;李白、杜甫不是书生,唐诗就不会成为中国文学的第一高峰。掰着指头数,经典之作都出自书生之手,有的还是穷书生,如《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如《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如《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从古到今,韩愈笔下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都是书生充任。文脉为书生所秉承,中国文化才源远流长,不曾中断。仅此而言,书生功不可没。
  有人说:“书生造反,三年不成。”道的是实情。不是书生无用,而是书生既有理想,又有良知,还有底线,对于蝇营狗苟之事,多嗤之以鼻。清高、高傲,高风亮节,多半是书生禀赋。书生有风骨,所以特立独行;书生有傲骨,所以不肯依附权贵。张良高隐,嵇康打铁,陶潜耕读,都是书生本色。屈原“美政”理想破灭,宁肯投江,此是书生意气;文天祥一曲《正气歌》,宁死不降,此是书生气节。农业社会,耕读传家,耕是自食其力,读是书生情怀。历朝历代,郁郁不得志的多半是书生,名留青史的也多半是书生。
  毛泽东词云:“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哦,毛主席也曾是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