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19年11月08日
关中食话
凉皮
凉皮
  凉皮应该是最为知名的关中小吃了。究其原因,可能首先与其便于操作的快餐性质不无关系。
  与面条相比,凉皮的便捷性更显优越。尤其是在炎热的夏日里,这种美食俨然成为关中人脑海中点击率最高的词汇,同时也是妹纸们降温和解馋的味觉首选。
  凉皮分为面皮和米皮两类。关中西端的宝鸡地区,主产面皮,秦岭之阳的汉中地区则盛产米皮,位于关中核心区域的西安市则是两者兼有。
  宝鸡地区的面皮工艺繁多,因做法不同,分为擀面皮、烙面皮、懒面皮和黑面皮等。擀面皮被认为是岐山人的智慧所创。那种筋道的口感以及酸辣的口味,几乎成为关中人对凉皮的味觉记忆。据说,擀面皮是由唐代的淘冷面演变而来,但究竟起于何时,至今无考。擀面皮与普通面皮制作工艺的差异在于蒸的环节,备好的稀糊面浆,需要加入酵头,搅匀后静置温暖处使其发酵,约一个对时,闻面水略有酸味为佳,然后盛入小盆上笼烹蒸,待面团半软而不黏手时,将其分割成小团,迅速用抹过油的擀面杖将其擀成一毫米薄的面饼,如法炮制十数张,摞垒入笼,烹蒸45分钟左右,出锅即成。
  我觉得,岐山擀面皮的味道之美有四种要素:一是在于其面,二在于工艺,三在于辣椒,四在于岐山醋。这些因素的综合,构成了岐山擀面皮的独特味质。与别处面皮不同的是,岐山擀面皮不用配菜,只有面筋搭配,无论四季,岐山人都有吃面皮的传统。而且,他们还发明出一种颇有意味的吃法———“馍夹擀面皮”,这里所说的馍即为饼。在西风凛冽的冬日里,调好一碟红油晶润的擀面皮,再剖开热气腾腾的烤饼,将擀面皮灌入其中,用手轻捏,喷香的辣子油则顺着饼沿溢流而下。此时,最迫切的举动则是狼吞虎咽了,你可以幸福地感觉到,温热脆美的烤饼与柔韧酸香的擀面皮,会在你的味蕾表层轰然炸开,然后顺着感官神经,将味觉满足传达给身体的各个部位。
  颇值得一提的是,岐山还有一种特别的面皮——黑面皮。称谓很怪,让人揣测。从工艺的角度而言,黑面皮是擀面皮和烙面皮的结合,颜色“黑”(深赭色)是因为在面水中加入了酱油的缘故,从工艺而言,相对于擀面皮,黑面皮多了烙的环节,即擀面皮在成型后,将其置入平锅内烙烤,成为黑面皮。目前,此食的流传范围很小,仅见于扶风与岐山交界的益店镇和岐山县城,因其三十年前发源于益店镇,故而此地的老店味道更醇,虽然店小且陋,但还是有不少食客不辞路远,就为品尝这带有玄秘色彩的黑面皮。
  说到烙面皮,当以宝鸡坪头镇的最好。纯正的烙面皮与黑面皮烙的做法不同,与其他面皮的工艺差别也在此处。烙面皮是将经过沉淀的黏稠面水,直接倾入烧热的平锅内煎炙,与关中地区摊煎饼的方法类似。烙面皮表面有纹理,略显粗糙,比擀面皮稍韧,吃起来自是别有口感。
  以上的丰富品类都在关中西府,离开宝鸡东行,便进入米面皮交融的区域。米皮从形态和部分工艺而言,与面皮近同,但与擀面皮相较,则口感殊异。在西安,进了凉皮店,通常老板的第一句话就是:“要米皮还是面皮?”陕西的米皮以鄠邑区、长安和汉中的为好。前两者是凉皮,后者则有凉热两种吃法。
  关中最好的米皮产于秦镇。当地人有民谚曰:“乾县的锅盔岐山的面,秦镇的皮子绕长安。”道明了秦镇米皮在长安城里的地位。
  秦镇米皮所用的主料是产于沣河西岸的籼米。因米皮柔软而有黏性,切条时不能折叠,需用长近1米、宽约20厘米的专用铡刀才行。秦镇米皮通常切成五六毫米的细条,柔顺素净,十分可人。
  关中人还发明出一种颇有创意的吃法——炒凉皮。这种吃法,配菜可以很多,如土豆、豆芽、青菜、红萝卜等,最关键的是蒜苗,它可以让凉皮的味道更加浓溢,这或许是关中人为了保证在冬天里既不伤胃,而又能满足味觉的一种机智选择吧!在我的老家扶风,甚至有人将凉皮与猪头肉相炒,这种油腻的吃法,却成为一种让人心生向往的家乡美味。
  西安的回民还发明出一种麻酱凉皮,就是将芝麻酱作为味料之一,淋洒在凉皮中,但是对于纯正的关中人来说,这种模棱两可的滋味,实在有些不合口味。
  相似的是,在此食传播的过程中,凉皮已在不同的味觉领地发生变异。我曾在南京、苏州和常州品尝过“陕西凉皮”,出于对当地人口味的迎合,凉皮内加入了花生米、芝麻酱、香菜甚至白糖等佐料,中性味觉是他们喜欢的,但是关中人钟情的酸辣和筋道,在其中已经体味不到了。
  凉皮是一种即时性的快餐,须得当天吃完,第二日便会馊。好馋这口儿的关中人很是苦恼,有人甚至携带凉皮乘坐高铁,就为能使朋友或家人在当日吃到一口家乡的美味。因此,有些商家便想出加工真空包装凉皮的办法,来满足这些专注的吃货,但是这种食品的味道没法与现做的相比。很多离乡关中人,凉皮就是令其思乡而备受折磨的味觉记忆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