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19年10月16日
一生的抉择:满地六便士,抬头看月亮
一生的抉择:满地六便士,抬头看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只读到全书的三分之二时,心绪便已久久难平。斯特伦夫夫妇与画家斯特里兰之间难以置信的三角恋情,在作者冷静的笔触下,让人犹如亲历亲见,并发人深省。
  斯特伦夫先生仁慈、慷慨,却又无比懦弱的矛盾性格,让人既怜又恨。他对妻子和仇人“近乎理想化”的爱和宽容,恐怕也只有上帝和凡间偶有的一两个圣人能做得到。但就是这样一个好人,你却不由得想从背后去踹他。或许“爱”本身就是矛盾的存在吧!只是在这种撕裂化的“人性和情欲”病症下,斯特伦夫夫人成为了一个不能算是无辜的牺牲品。她草率的选择和毅然决然,以及对丈夫的冰冷残酷,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只疯狂扑火的飞蛾。在她平静的外表下,是一颗欲望如山火般熊熊燃烧的躁动的心。我们无法体会飞蛾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但我们清楚地知晓它最终的命运——在两个月后她选择了极其理性的自杀,最后在愤懑中香消玉殒。“我很想知道,她是看到了怎样悲惨的无底深渊,才如此恐惧和绝望,才不想活下去了”。如果不把书读完,这个悬念定会一直揪着你,揪得你心疼。
  《月亮与六便士》作为画家斯特里兰(实际上是以高更为原型)的个人传记,和其他传记不同的是,在整部小说的前面部分,作者字里行间一直都在表达自己对斯特里兰的鄙视和厌恶:抛妻弃子,不善表达却一嘴恶毒,恩将仇报染指救他性命的恩人的妻子,也仿佛是理所当然。“在他身上感受到的是某种邪恶气质,这种气质使人想到混沌初开时那些半人半兽的生物”。
  看来这部小说的写作正应了作家贾平凹在一篇文章中所说的,写文章“要稳住你的劲,慢慢写,越慢越好,像呼气一样,悠悠地出来”。毛姆的这本书即是这样,故事情节曲折,描述却是不动声色。这是他写作的高明之处。
  但凡是有一点女权主义思想的读者,读到全书第41章时,一定会气愤得跳起来;或者骂出前所未有的脏话,随手将书撕得粉碎。如果画家斯特里兰站在面前,下场只能比书还惨。
  人性有善有恶。此时,你(要撕人的读者)是善良的,而斯特里兰就是恶魔的化身。但这不是希伯来语版的《希特勒传》,从书名就能猜到作者明确而正义的观点。作为“斯特里兰传”(或者“高更传”),书籍一开始就交代了斯特里兰一生卓越的艺术成就,让我不免有些担心,我们这种“读来的恨”是否为时过早?毕竟,不难想象毛姆这位英国历史上最富盛名的作家和戏剧家是不是应该把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呢?
  在一种既想看又不忍看的复杂情绪下,终于读完了这部小说的后三分之一。相比于前面给人带来的愤怒观感,读到后面的感觉像是一个人从高处坠落后,失重了的无法自控的悲观低落情绪。唯独不同的是,这里面没有对死亡一丁点的恐惧,“对于死,毋宁说他是抱着欢迎之心的。因为他一生追求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既是画家的,也是说给读者的,达到最后的“释然”。这种释然,即是由于无德画家的惨烈死亡,恶气得以纾解;另外大家的内心似乎是欣慰的(尽管有些矛盾),弱者并没有白白牺牲,他们执着的付出成就了一位旷世奇才的画家。
  也就是“先抑后扬”的写法似乎在第43章露出了一丝端倪。“回过头来,我意识到自己写下的关于查尔斯·斯特里兰的这些事似乎很难令人满意”。画家的作家朋友自言自语并开始怀疑自己的立场:眼睛里看到的就是事物的真相、人性的本质吗?
  实际上,小说从前至后都强调了画家斯特里兰一个鲜明的特点:严重忽略环境的优与劣,并有极强的吃苦耐劳精神。这也是一个成功者必不可少的优点,是其最终实现梦想的坚实基石。这一点也表明了他(画家)倔强、冷酷的性格特点,也解释了小说前三分之二他不可理喻的行为并非空穴来风。
  后面的交代稍微有些复杂:死去的斯特伦斯夫人居然也有她的秘密,她用背叛报复他的丈夫,和画家如出一辙。为什么这样?“谁能理解人心的奥秘呢?那些只希望从人心里寻到高尚情操和正常情感的人,肯定是理解不了的。”虽有些难以捉摸,但至此,或许验证了人性本恶论的观点:善未必有善报。
  当然斯特伦斯夫人毕竟是个温柔善良之人,尽管善良的潜台词是好欺易骗,从她做家庭教师的遭遇就能看出来。但不能说她没有人性的弱点:爱情的盲目性,以及“用一切可怜的手段拼命想把他系牢在自己身边”的一颗私心。但她用错了人,画家斯特里兰极异于常人,他抛弃妻子、忍饥挨饿,就是一心要实现自己的绘画梦想,他把女人给他的爱,看做是阻碍他发展的桎梏。至此,我们便明白画家先生为什么能对斯特伦夫夫人的死不屑一顾了。还是人性。说是自我、本我、超我或者三者的结合体都行,都反映的是画家不顾一切的执着追求,非常人所能及。他唯一看重的,不过是“表达”过程本身,仅此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人”。但却让我们陷入了“该同情谁?”的两难之地。
  为了辅助证明“伟大”这一论点,作者还在文章第50章穿插了亚伯拉罕医生的故事。青年才俊亚伯拉罕受“身体里远比意志更强大的力量的影响”,放弃了大城市优厚的待遇,贫居于亚历山大海港,却过得充实快乐。作者发出了深深一问:我很怀疑,亚伯拉罕是否真的糟蹋了自己。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名利,与世无争,难道是糟蹋自己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这也是在为画家隐居塔希提海岛,潜心研画,终成正果做铺垫。
  满地都是六便士,而斯特里兰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这个故事让我们陷入思考:我们从何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人类的终极问题,并不会随着故事的结束而结束,将会引发每位读者最深的思考,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那就让我们读完此书后扪心自问一下:我想要有什么样的生活?我毕生的终极目标和追求是什么?
  《月亮与六便士》一书将此问题亦如达摩克里斯之剑,悬于你我之头顶,“当月亮和六便士就在眼前,是为一份六便士的生活疲于奔命,还是为仰望心中那轮明月而有所放弃”,这将是你一生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