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复评落下帷幕,仅见评委阵容、分档名单及作品关键词,由于未见入选作品,故仅作预评估,不多评述。以历届全国美展的运行惯性和评委口味来推测,本届美展应该没有多少变化,至少不会有创作观念上的丝毫突破。作为“国粹”和从业人数最多的画种,中国画单元历来竞争最为激烈,积弊也更为突出。
炎炎酷暑,评委们齐聚济南中国画展区,复评产生入选作品516件,“进京作品”76件,“获奖提名作品”12件。获奖提名作品历来备受关注,属于最受食客青睐的“白菜心”部分,各地斩获情况为:北京3件、山东3件、天津2件、江苏2件、广东和解放军各1件;初看这几个地方均系文化大省或特定群体,获奖似乎理所应当。但是,不妨请出中国美术家协会官网所公示的复评评审委员会核心团队来参详一番。主任:冯远、范迪安、徐里,副主任:李翔、杨晓阳、周京新(人物组)、王书平、李劲堃、马锋辉(山水花鸟组)。他们的职务身份所代表的各地诉求恰好是,北京5席,天津、江苏、广东及解放军各1席,除去山东作为承办方主场的情面因素,评委身份同获奖提名的地域对应率高达100%,即获奖提名同评审委员会决策层身份归属完全吻合,这样的激烈角逐很难用单纯的“公正”二字去对应,其他各类画种评审情况大抵如此。其间之复杂,行内人都明白。
尽管未见作品,初步以主题命名来看,本届美展仍难脱离过于矫情的太平粉饰倾向,约一半以上的作品名称有着明确的主题依据,多呈现为对建设发展、民族和谐、政策图说等方面的颂扬,如“丝路”主题作品达15件,“盛世”字眼9件,少数民族相关名称约30余件。仅获奖提名中就有《非洲在路上》《援非医疗队》,“援非”一个主题就占获奖的六分之一。作为精神事项的绘画创作,全国美展入选作品关键词中看不到苦难主题、容不下反思精神、续不上传统笔墨、读不出思想语言。那么,绘画创作的一元化导向将会产生何种后果,艺术的自身规律如何延续,值得反思。评委们自以为是的揣摩上意,清一色的给国民和决策层提供所谓的“视觉盛宴”,创作者们持续以往押选主题、精心制作、拼接图片的思路应和这种味道单一的评选机制,进而钻营人际平台和利益勾兑,演绎着21世纪国之大展的“返祖”现象。
在评委会核心层的9人团队中,50后占6席,60后占3席,平均年龄62岁,8人系中国美协主席团成员,他们所代表的立场、视角、品位决定着成千上万倾心于国展的中青年画家,其合理性和客观性有待商榷。五年前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征稿期间,我曾乐观地估测,新的一代评委的成长经历了改革开放和八五思潮的洗礼,有望改变积重难返的评审弊病,曾撰文“八五思潮与全国美展的博弈”,并乐观地期待着。后在中国美术馆看完进京展,发现自己的预测何其幼稚,后撰“负进步——全国美展落幕评”进行批评反思,这篇短文在网络上被标题党改为“全国美展落后艺术进程几百年”,无端引来许多口水。我在这篇文章的结尾中提出了更为幼稚的期望:
如果实行换届式评委制,有望得到短线的缓解,即本届所有评委在下一届的评选中集体退位,不再担任评委会、主席团、顾问、监审会成员,禁止以任何形式干预展览的组织、评选环节。同时,建立持续有效的遴选和评审机制。尽管这样依旧不能阻挡裙带关系与利益链的渗入,但至少可以打破届届如一的不变格局,给更多的艺术家以展示的机会,体现艺术平台相对的民主与适度的自由,从而杜绝五年一见的闹剧延续。
旧文的整体基调是对上一届全国美展的差评,用来描述即将开展换汤不换药的新一届美展亦恰如其分。教育部每隔数年对国内高校逐一进行教科研评估,奉行以评估检查促进建设优化的思路。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开幕在即,事实既成,炒冷饭式的批评闲话如能在未来起到“以评促建”的些微作用,只怕已是批评的奢侈了。
(本文作者系美术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