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近期开幕,我尚没有看到展览作品,无法进行批评,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再次回顾上届国展,重拾问题,来预测本届展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画家经过思想改造运动洗礼,已经认识到,必须要从表现主题和技法上改变创作方式,紧密结合社会现实,以美术的方式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才是新时代新美术创作的唯一出路。在创作实践中,画家也用契合国家需要的美术作品,积极地参与了历次政治运动的宣传与动员,也促使老中青三代画家,不断地创作出了一批主题鲜明、语言新颖,能代表新时代的新绘画作品。当然,还有更多的画家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创作模式,由于他们无法从思想上、技法上适应新时代新艺术观念下的创作,又不能下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切实感受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生活,便只能用旧观念、传统老技法,肤浅地图解政策,生硬死板地创作看图说话式的宣传插图,使得工具化、概念化、模式化的问题成了美术创作中的痼疾。美术参与国家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出现工具化、概念化等问题,与画家过分迎合政治宣传,为宣传而宣传,丧失了艺术的本质特征,反过来,毫无艺术性可言的绘画作品,也因语言陈旧,图式老套,千篇一律而让观众感觉索然无味,更遑论起动员与宣传的作用了。这类问题一直延续到当下的美术创作中,且病灶大有突变严重之态势。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艺术的资助力度也在不断加强,尤其是国家艺术基金制度的建立,它不仅赞助高校艺术教师、画院职业画家等已有成绩的中青年画家,同时也赞助体制外优秀的职业艺术家。不得不说,艺术基金制度为中青年画家的创作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很多入选国家艺术基金的画家,无论在艺术界的知名度,还是艺术创作实践中作品的生产,都获得了切实可见的资助。艺术基金项目使得他们的艺术之路能更加顺利,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而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无论在级别、范围、难度以及实际资助上,都远远高于艺术基金。
画家在今天面对的诱惑,除政治带来的荣誉之外,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是另一股更直接、可见的不可抵抗的洪流。
当下中国主流艺术界的现状是,全国美展带给画家的艺术界名声与他所工作单位的职称评定、奖金、升职等等现实利益的环节无缝对接,形成了一个闭环。可以说,尽管当下的艺术创作从表面上看没有我们前文所提及的直接的、来自政治方面的意识形态召唤,不过,暗含在全国美展或艺术基金的评选标准或选题背后的利益诱惑较之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画家们深陷其中,深知牵一发而动全身,哪一环节都不能马虎应对。
一次全国美展入选背后牵扯的利益太大,在艺术指导方针、体制甚至是各级评委都不变的情况下,如若不研究历届入选作品,不参加有曾入选画家面授机宜的高研班,不在诚惶诚恐的创作态度、不遗毫发的精细画面制作、“一群人”式的群像构图等方面较力,那是断没有入选的可能的。君不见,书法国展评选活动结束后,就有人警告这类幼稚的投展者:白纸上写字,肯定没戏。若你花时间稍微浏览一下十二届全国美展入选的国画作品,你还敢投大写意作品?画人物时,还敢在空空如也的背景上画三人以下的作品么?
第十三届美展各画种评选活动结束后,终审评委的感觉都是题材趋同严重,多集中于少数民族题材、都市生活、青年人等方面,表现技法高于往届,手法平稳、写实、制作精细的工笔类作品多,但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少见。早已料到的问题,这也是中国美协、各类各级展览评选机制、职称评审、作品拍卖、博物馆收藏、颂歌式评论等艺术界“疗养院”艺术体制一环套一环、有序衔接的结果。这是当下中国艺术体制的特征所在。
云南的张志军先生,曾就十二届全国美展中的中国画作品撰写长篇批评,他总结出六个问题,我想抄录如下,以便读者朋友按图索骥:1.缺乏想象力,过于依赖照片机械模仿物形;2.笔墨语言丢失,代之以制作和色彩滥用;3.同一技法如工笔重彩作品统领整个展事,单调乏味;4.造型方式过于单一,基本都是写实的;5.书法水平极差,甚至是无任何书法基础;6.书卷气息全无,媚俗之风横行。至于解决方案,张志军先生的批评已有详细方案,只是本届展览组委会还没有采纳,希望下一届能聆听一下少得可怜的批评声音。
希望能在本届展览中真的看到表现主题和题材较之往届更加宽阔、表现形式与艺术语言更加的多元,能代表新时代的美术作品。
(本文作者系美术批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