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扶小风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湋水汩汩,流淌千年。
王洁便出生在关中西府这个被《诗经》吟唱、被《周礼》洗礼,有着厚重文明的地方。《水经注》载,古雍水与横水交汇之后入扶风称为湋水。王洁出生地与成长地,便是被这条古老的河流流淌滋润、被周原文明孕育了三千年之久的一座古老的村庄。我深信她一定被这样璀璨的文明和厚重的文化熏陶渐染,然后凭借自己的才华,落墨而歌,才创作出一部部耐人寻味的佳作来。
《风过留痕》是王洁的第二部散文集。这是王洁在夜色中提笔而歌的文字,她饱含情感,用文字凝聚成乡村最深处的生活意境,回忆那些渐行渐远的乡村史事,追忆萦绕在游子内心深处的静谧、淳朴、纯真、真诚、怜爱与慈悲,关注那些即将消失或已经消失的乡村风物……文字清新,语言流丽,情感饱满,张弛有度。正如余秋雨所言,王洁的文字,“角度共同,文笔收敛,是我所喜好的散文路数,因而就读了下去”。
在这个文集里,我特别钟爱关注底层小人物的作品。人是构筑社会的最基本元素,但小人物的生命史,恰恰映射的是整个社会的发展史。我很庆幸王洁能把视野投向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在她的笔下,他们是悲惨的,苍凉的,值得同情的,但又有太多无奈和痛楚,以及诸多无法抗拒的价值因素和社会因素。这样的作品,是对当下社会真实现状的思考和叩问,更是赋予时代感与使命感的创作。
“他的一生所求,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旦放了出去,今生都无法得到回应,而他在余生乐此不疲地寻觅着、等待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土墙下,那个微笑的失语者》),简单叙述,娓娓而道,作家通过自己的视角,关注一个失语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他用自己独特的行为和方式追求幸福婚姻,却遭到世人的漠视和冷遇。赋予使命感的写作,就是对底层人物的审视与关注,才能经得过时间的考验。
“当脚步丈量着远方,步伐越走越快,人们才恍然自己像是一个背着沉重外壳的蜗牛。最开始想要逃离的是乡村,因为感觉那是个樊笼,狭小的空间禁锢了梦想……繁华的都市,灯红酒绿,物欲横流,但每一个进入的人在这里,最先看到的是自己的卑微渺小”(《逃跑的女人》),迈出门槛,家便是行囊。逃出家门的瑛子,只因心存梦想,却在一个特殊的时代遭遇乡邻的非议。等到“衣锦还乡”时,众人似乎才理解她当年逃跑的初衷。乡村的固封与思想的守旧,束缚着一个时代太多心存希望的人们。在作家看来,瑛子只是他们之中第一个敢于冲破禁锢的“异类”而已。
叙物,是王洁的长处。借物言情,托物言志。对乡村物件、草木等最真实的叙述,比如胡同、古井、古槐、荷田、黄豆、野樱桃、梨花、桃花、蔷薇、青草、松柏、寒菊……它们看似平凡,但在作家的笔下,却产生了遒劲的力量和饱满的情感。“胡同就像是一种生命的符号,告诉人们生命曾在那里起舞,曾在那里辉煌灿烂过,这种刻骨铭心的记忆,或许都藏在了胡同里的一砖一瓦、沟沟坎坎上;藏在了那些老人的心里;藏在了那些远在他乡的游子心中”(《古村老胡同》),“水井,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也是岁月流逝的见证。时间注定要走,古老的生活必然会被带走,当古老文明走向现代文明时,那些曾经灿烂过,滋养过我们的事物,也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和视线里”(《家乡的古井》),这些,都是中国乡村文明的标志,它们在农耕文明和乡村文明的发展史上承载着太多的文化印记。
“斑驳的树皮上留下了时光镂刻的印记,那些纵横交织的裂纹,从泥土里生长出来,沿着从树冠上倾泻而下的光亮往上延展,长出娇嫩欲滴的叶芽,冒出晶莹剔透的花骨朵儿。……它似乎有很多故事要对我讲,关乎举着烟火跑向城市的小姑娘,关乎村头老槐树的前世今生,关乎父辈开山劈地的艰辛,关乎繁华落尽的打谷场”(《槐树尽头是故乡》),一棵老槐树,勾勒出作家对故乡旧时光的记忆,关于童年的回忆,关于父亲、关于奶奶,以及那些曾经留存的点滴往事和对故乡无尽的眷恋之情。这是娓娓道来的往事,画面感如此清晰,让我们看到老槐树就是见证着岁月和我们人生的那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一棵老槐树,半部故乡史。王洁用她的叙述方式,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些具有乡村标志的痕迹之中。
关于亲情,这是散文创作的长题。文集中一组关于奶奶、父亲、母亲的散文,让我们又一次走进“爱”这个被传承永恒的字眼。《爱情如海不是美丽的童话》,这是写给奶奶的;《与中秋有关的记忆都下过一场雨》,这是写给父亲的;《母亲,盛开在我心中的荷》等,这是写给母亲的。这些隽永的文字,把长辈对子女的爱含蓄地表达着。因为亲情,因为爱,才有了家的温暖。有了家,才有了故乡;有了故乡,才有了乡愁。这恐怕是作家对爱最朴素、最简单的诠释。正如她自己所言:“生于斯,老于斯,爱从这里启程,也在这里歇脚,从不曾长久停靠,但也未曾离开。岁月的轮回,年复一年中秋的圆月,见证了多少爱与被爱的往事。”正因为爱,所以文字更真诚,更具有感染力。
当然,对于人生感悟,王洁也有笔触。譬如《听懂戏曲时,已是戏中人》一文。人生如戏,生旦净末丑。秦腔豪迈,将历史与亘古、将尊贵和卑贱、将忠烈与奸邪,映射在大千世界万千生命中。这是作家祖父在秦腔的韵律中,用无尽的爱熏陶她年少的内心,当听懂戏曲时,她也已经成为生命的某个注脚。历练,修行,就是人生前行的佛陀。
“没有故乡的人寻找天堂,有故乡的人回到故乡”(熊培云语)。诚然,《风过留痕》正是王洁在历练之后寻找的对故乡史书般最真实的剪影和梳理的一部力著。她用酣畅淋漓的文字,真诚地回望故乡的旧时光,深切地缅怀中国乡村文明,沉静地叙述关中大地上的风物。这不仅是她给远去的乡村时光中那些小人物立传树碑,更是给即将消失或已经消失的乡村风物谱写的挽歌。
于是,带着这样的使命,王洁从古老的湋水河西而来,用她清新隽永的文字,和着《诗经》般的韵律,用炽热的情怀,吟唱着对故乡最真挚的赞歌。我想,这样流丽的文字,一定会温暖读者的内心,也一定会温暖王洁热爱的那片厚重的土地。因为,在她的血液里,永远都保持着一份“故土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