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19年09月06日
一张耐人寻味的照片
一张耐人寻味的照片
四川安岳县八庙乡卧佛(翻拍图) 来源:《中国地理》
  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四川摄影师袁蓉荪的一幅作品,初看有些不解,仔细看却发现耐人寻味。照片拍的是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八庙乡的卧佛——唐代释迦牟尼涅槃图,其主题是“空谷妙对——时光里的中国佛窟”。看到“中国佛窟”这个主题,你脑子里出现的是什么画面呢?是四川的乐山大佛,还是甘肃敦煌莫高窟?是山西云冈石窟,还是河南龙门石窟?照片上的画面和这些佛窟都不一样。
  石窟本是一种就山势开凿的寺庙建筑,里面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画。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在幽深偏僻之处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这幅主题为“中国佛窟”的照片,佛窟不完全是画面的主体,它只占了照片三分之一多一点。佛窟所在位置不是深山幽林,而是比较低的山崖,崖顶上还有茂盛的绿树,也比较平坦,人还可以上去行走;崖前有窄窄的水泥路和开阔的田野。除了佛窟,最引人注目的是佛窟前的田野,水稻已成熟,金黄一片。一部分已经收割完毕,田里只剩下稻茬,田间水泥路上晒着金灿灿的谷子;一部分正在收割,一个白衣男子正蹲在田里割谷;还有一部分等待收割,沉甸甸的稻穗低头藏于还泛着些许绿意的稻叶中,好像害羞的小姑娘。这幅图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人,男女老幼都有,分了三个层次:田野里有人在收割,水泥路上有人在晾晒;佛窟前一排人在虔诚地拜佛,一个小姑娘好奇地上前观看;佛窟顶上站着一排人,他们在驻足观看。很显然,这张照片不是单纯表现横卧的石佛,拍摄者真正要表现什么呢?确实有些耐人寻味。如果联系照片主题来理解,唐代的大佛,成熟的谷子,田里有人收割,地上有人晾晒,体现了时间的流动。既然是“空谷妙对”,那么我猜想拍摄者要表现人与佛的相对,暗喻人与佛的关系。
  一提到佛,我首先想到的是弥勒佛、观音菩萨,他们慈眉善目、端庄可亲,有人的形体外貌,却不食人间烟火;有超越常人的能力,降妖除魔,无所不能;他们行踪不定,灵光一闪腾云驾雾而来,佛袖一扬又倏忽飘然而去。佛是德行慈悲的化身,而德行慈悲是人类的终极追求。唐代玄奘从长安出发,费尽千辛万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遥远的印度取回佛经,可见他对佛是何等的虔诚,对善是何等的执着。
  古代有很多文人墨客信奉佛教,他们在佛教教义中寻求到心灵的安居之所。诗人天生敏感而多情,或忧国忧民,或怀才不遇,或心中郁结难消,而佛教正好给他们提供了解脱方式。所以,古代许多文人与佛寺僧人来往密切,交谈切磋,论学问道,留下了许多故事和诗篇。白居易就是一位极虔诚的佛教徒,他在杭州任刺史期间,曾请教过鸟巢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如此简单的道理,三岁小孩也知道。禅师说:三岁孩童虽会说,但是八十岁老翁未必了解其意。到晚年,白居易一心一意学佛,不去管达官贵人的讥笑,在《念佛偈》中写道:“日暮而途穷,吾生已蹉跎。日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达人应笑我,我且阿弥陀。”王维信佛更甚,他名维,字摩诘,连起来读维摩诘,而维摩诘是佛经中智慧通达、神通广大的长者,是一位得到世人尊崇的大居士。王维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字,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也透露出它与佛教禅宗的深厚缘分。他一生遍访名僧,颇有感悟,到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有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写出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寂清幽之境。
  信佛是个人的一种信仰,是追求一种善念,要达到心灵的平静。古今中外都有人在追求过名誉金钱权利、享受过人世的荣华富贵之后皈依佛门。但我觉得,信佛也不必深山古刹,青灯黄卷,只要心地纯正乐善好施,不过分追求身外之物,安心干好该干的事,心情平静豁达,佛就在我们心中。正如图片上那些劳动的人们,春种秋收,心里踏实,劳动者自然就具有了佛性,又何必像佛窟前的善男信女在香烟缭绕中祈祷和跪拜呢?当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之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整天体验着田园劳动,心情愉悦安然,他心中自然有佛。苏轼被贬黄州,躬耕东坡,扁舟草履,“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听江上之清风,赏山间之明月,实现了精神的突围,用豁达的胸怀和仁者之心安于黄州的生活,才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和“大江东去”的豪迈,也成就了他诗词创作的辉煌。
  大佛的意义,不在泥塑、木雕、石刻、铜铸、彩绘的各种佛像,也不在佛窟,而在信众的心中和生活中。我家房后小巷里,有四间破旧的土墙房,房主已在城边另建新居,旧房开始空着,后来租给了深山里出来的两家人,一家是一对六十多的老夫妇,一家是五十刚出头的中年夫妇。原来空房前杂草丛生,两家人来了之后,清除杂草,整理场院,不久老年夫妇还在场院边开辟了袖珍菜园,用细木棒竹竿围成了篱墙,菜园像模像样,里面韭菜、白菜、西红柿、辣椒都有。老夫妇进城不久当了清洁工,年轻夫妇在城郊的建筑工地干活。每当晚饭过后,这个场院里就会传出秦腔,我好奇地前去看过,是那两家人围坐一起,有人唱,有人跟着哼,很开心的样子。我了解到老夫妇儿女安居乐业,孙子都上学了,他们本可以颐养天年,但在老家闲不住,地里的农活又干不动了,就来城里找点轻巧活干。年轻夫妇儿子大学毕业已在外地工作,家里还种着地,一忙完农活就去建筑工地打工。他们一天劳累结束,在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唱秦腔娱乐。我不禁感叹,劳动的人心里最踏实,他们心里住着佛,在哪里都可以自得其乐。
  现在这个纷杂热闹的世界中,工作、职位、薪水、职称、房子、车子等众多因素,常常扰乱我们的心智,带来失落、苦闷、烦恼、悲伤,其实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心存佛性,无需攀比,安心干好自己的工作,做一个善良、简单、快乐的人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