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19年08月23日
《吕氏乡约》“关学”实践的典范之作
《吕氏乡约》“关学”实践的典范之作
  蓝田吕氏家族墓地2013年被认定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保护碑位于五里头小学内吕氏祠堂遗址。
  桥村“吕氏乡约”文化墙
  吕氏宗亲会在村道旁刻立的“四吕”纪念碑
  8月21日,文化艺术报以《“吕氏乡约”传承人:我的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去哪儿了?》为题,报道了蓝田“吕氏乡约”传承人在非遗保护过程中的一些烦心事。本期,我们邀请蓝田县王维/四吕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效东老师来上一堂历史课,回顾一下《吕氏乡约》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价值和现实意义。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介于国法和家规之间的还有乡约。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乡约,是北宋年间陕西蓝田吕氏兄弟创制的《吕氏乡约》,它的出现对后世乡村治理产生了甚大影响。
  蓝田吕氏是北宋望族,一门四进士,或出仕为官,或教化乡里,各自成就了一番事业。
  吕氏原籍汲郡(今河南卫辉县),祖父吕通赴长安为官,定居蓝田。
  “四吕”指的是北宋时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兄弟。“四吕”出生于儒学世家,皆以科举入仕,从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3年)开始逐步登上历史舞台。
  蓝田四吕与眉山三苏、东莱三吕一起,为北宋增加了时代人文光辉。四吕集官宦、学者、文人于一身,他们的从政经历对北宋王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学术、外交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宋代以后,蓝田县除在文庙中将四吕配祀乡贤外,还在四吕故地建“四献祠”专祀。
 
  《吕氏乡约》推行以后“关中风俗为之一变”
  《吕氏乡约》也称“蓝田乡约”,由“蓝田四吕”于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制定,2000余字。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四款条文总领全篇,其核心就是运用道德的力量对乡村进行有效治理。
  《吕氏乡约》内容涉及日常生活各方面,乡人互相帮助,互相劝善戒恶,目的是为了使风俗淳厚。为了让这些办法易于实行,并且能够持久,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推举约正主持其事,大家轮流担任值月。定期聚会,记录并赏罚善行恶行。这是民间发起的自治,由乡民自愿参与。来者不拒,去者不追。
  《吕氏乡约》包含四大项内容: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其中“患难相恤”则是典型的民间自发相互救助。具体包括:水火、盗贼、疾病、死丧、孤弱、诬枉和贫乏七项,乡约中人据事情缓急,由本人、近者及知情者,告主事或同约,给予救助。
  《吕氏乡约》可以说是蓝田“吕门四贤”实践关学“身体力行”良好作风的一个典范之作。这种“乡约”虽然是按照封建礼义的道德规范,对民众进行教育和约束,但对于扬善抑恶、移风易俗曾是一种颇为有效的组织形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明代著名教育家冯从吾赞扬说:自从《吕氏乡约》在关中推行以后,“关中风俗为之一变”。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将《吕氏乡约》誉为中国人的“精神宪法”。
  2017年,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陕西蓝田吕氏乡约:中国历史上最早成文乡约》,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推广陕西蓝田吕氏乡约,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2017年,蓝田吕氏乡约乡仪被列入西安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8年5月,吕氏乡约乡仪被列入陕西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9年7月,吕氏乡约乡仪申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四吕崇祀代代相沿且都是政府行为
  “四吕”相关文化遗存,最有价值和影响的有以下几种:
  《吕氏乡约》,吕大钧主撰。是四吕留下的最大一笔文化遗产,曾作为国典颁降全国,对宋、元、明、清及民国的乡村治理模式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影响甚大,是影响和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长安图》由吕大防撰。是他在长安知永兴军时,有感于隋长安城设计之严密和长安故图之粗疏失误,组织重新考察测量、绘制而成的。当时为了此图能够长久流传,同时刻石立碑,后毁于战火,部分拓片现存于碑林博物馆。《长安图》是宋代乃至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市地图,具有史学、地理学、地图学和艺术审美多方面的学术价值,是研究古代城市发展史和古代建筑史的绝佳资料。
  《考古图》由吕大临撰,共10卷,另有《考古图释文》1卷,成书于元祐七年(1092年)。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古器物图录专书,不但明清沿用其例,甚至当今古器物图录书也基本遵从其法。《考古图》在古文字学上做出了突出贡献,吕大临总结了若干辨识金文的原则,他用这种方法,考识了400余字的金文,其中有300多字现已证明是确凿无误的。
  四献祠遗址在三里镇五里头学校处,俗称“吕氏庵”。原为吕氏家庙,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陕西巡抚檄知县刘震建祠祭祀,祠后有芸阁寺(吕大临号“芸阁”)。明弘治年间陕西提学副使王云凤搬去寺内佛像,建“芸阁书院”。民国十三年(1924年)扩建后更名为“芸阁学舍”。牛兆濂1918年至1935年间,在此讲授理学、乡约,盛期学生数百人,遍布陕、陇、晋、豫数省以至朝鲜。学舍大门、中堂等处有楹联10余副,内容为宣传理学道统和颂扬四吕先贤。目前,在蓝田县“十三五”规划中,此处遗址被规划为四吕纪念馆,现遗存古柏2株以及零星柱础、碑座和残砖瓦等。
  四吕家族墓园位于五里头学校北500米处,2006-2009年经陕西省考古部门发掘,共27座墓葬,出土器物600余件组,包括陶、瓷、石、铜、铁、锡、银、金、漆、骨、珠贝类。出土砖、石墓志铭23盒。除吕大防外,大部分墓葬主人已确定。吕大防殁于南谪途中,灵柩是否运回归葬尚存不同说法。
  2010年又发掘吕氏家庙(距墓区500米)遗址,发现多层叠压的房屋基址7层、14座,包括宋代、明代、清代、近代、现代5个时段,说明对四吕的崇祀代代相沿,且都是政府行为。 

  《吕氏乡约》的后世影响和现实意义
  因吕大钧过早去世和北宋灭亡,吕氏乡约在蓝田的推行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历经一段沉寂之后,它却在南宋再度名声鹊起。吕大钧死后百余年,南宋理学大师朱熹重新发现了吕氏乡约,极为称赞,于是对吕氏乡约进行了修订和阐释,撰为《增损蓝田吕氏乡约》,并在士大夫间广泛传播,为明清在全国推行乡约奠定了理论基础。
  明清以后,随着程朱理学官方地位的确立,经朱熹修订的乡约成为儒学经典,得到广泛流传,并且逐渐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据统计,从1652年到1891年的239年内,清帝共颁布过有关乡约的谕旨32道。
  明清一些官吏,也在地方上大力推行乡约制度,并有所创新。特别是王阳明,为了江西社会治理,亲自制定《南赣乡约》,并大力推广实践,影响甚广。
  由于皇帝的提倡和官僚士大夫的力行,乡约在全国普遍实施。据各地旧志记载,明清两代,国内各地包括台湾地区、边疆地区都在实施乡约。近代著名学者梁漱溟20世纪30年代在山东推广“乡村建设”,也深受吕氏乡约的影响。蓝田当下稍有年纪的人都会记得乡里人们习惯用“乡约”称呼其组织的头领。
  明代以后,乡约成了“关学”的一个传统。著名的关学传人吕柟、吕潜、冯从吾、李颙、刘光蕡等都为宣扬践行吕氏乡约作出贡献。明代蓝田人王之士(1529-1591年),学养深厚,约己厚人,一时学者誉为“蓝田四吕复出”,还订立《乡约》12条宣讲推行,并率族人先行立模,“于是蓝田美俗复兴”。民国时期牛兆濂(1867-1937年)在“四吕”故地讲学8年,选《吕氏乡约》为教材。
  乡约的影响甚至远播国外。元末明初成书的《明心宝鉴》中收录了《吕氏乡约》的内容,该书1592年被译成西班牙文,后来又流传到东南亚国家,被用作青少年的读本。乡约在朝鲜、日本等国家受到重视、研究和推行,至今朝鲜、韩国流行的有关乡约制度的书籍近20种。
  2015年8月13日张载关学学会在蓝田举行的《吕氏乡约》学术交流座谈会上,韩国大丘教育大学的张闰洙教授曾介绍说:“现在在韩国随处可见乡约的痕迹,特别是在中学和高中的伦理、道德科目中也在学习吕氏乡约的四大纲目。”
  中国以农立国,自古以来,城市之外的乡村始终是中国社会稳定的根基,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乡村的秩序和稳定。乡约自诞生就为乡村社会整合提供了一种组织范式。到了明清之际,乡约已经成为实现乡村自治和社会整合的一种普遍的组织形式。现代中国社会种种整合乡村社会的努力,都或多或少地借助了乡约中形成的一些基本观念。因此,由传统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怎样在现实结构中寻求传统优秀精神价值的架构表现,从而实现对传统的创造性转换,壮大和发扬中华文明,仍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2015年6月,时任陕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景俊海在蓝田调研《吕氏乡约》传承发展情况,先后来到三里镇桥村、五里头村小学、乡土文化基地了解乡规民约评议情况,查看吕氏家族考古发现遗址等。他在座谈会上提出,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有关重要讲话精神,以建设“美丽乡村、文明家园”为目标,以乡规民约为载体,大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文明乡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
 
  非遗传承现状:传承性活动断档
  长期以来,在《吕氏乡约》的教化和影响下,养成了淳朴的民风礼俗。在《吕氏乡约》诞生地桥村,“吕氏后裔宗亲会”和“乡规民约评议会”等配合乡村管理组织,把桥村建设成有名的“文明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近年来,《吕氏乡约》的核心内容被编撰成为《新吕氏乡约》读本,引入中小学道德素质教育。
  在“四吕文化中心”所在地桥村随处可见宣传墙报栏,上面用通俗的语言规定了乡党邻里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规定了乡民修身、立业、齐家、交友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在社会生活中有共同的道德标准和礼俗标准等。
  提到非遗传承,“蓝田吕氏乡约乡仪”第46代传人吕晓亮坦言,目前情况不够理想,因为多方面原因,除一些常规性的例行活动之外,规模较大的非遗传承活动已经很难再组织起来,目前来说自己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省内外各类非遗相关活动。近年,吕晓亮的工作重心主要在着手编撰吕氏家谱,到处跑,搜集资料有困难,但为了“乡约乡仪”传承和发展,为了乡村文明建设,他说咬牙也得坚持。 (本文资料提供:蓝田县王维/四吕文化研究会会长 张效东)
  文化艺术报记者 李济朴 魏韬 / 整理
  本组图片魏韬/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