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
发布日期:2019年08月23日
革命圣地延安的“追赶超越”
革命圣地延安的“追赶超越”
  冯延军/摄
  8月22日,陕西“奋力追赶超越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发布会延安篇举行,延安市委副书记、延安市市长薛占海,延安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张骁卫,延安市扶贫开发局党组书记、局长朱东平出席,就“奋进七十年革命圣地展新颜;逐梦新时代追赶超越谱新篇”主题作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彬主持。
  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延安人民继承发扬延安精神,埋头苦干,奋发图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回延重要讲话精神,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充分发挥“两个明显优势”,积极破解“一个明显制约”,把握发展机遇,主动攻坚克难,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山川大地实现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革命圣地繁荣昌盛、和谐稳定,黄土高原充满生机、欣欣向荣。
  薛占海从六个方面介绍了革命圣地延安70年沧桑巨变: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狠抓产业转型,经济增长新动能加速积聚;注重城乡一体,老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加强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底色日益厚重;深化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活力加快释放;突出以人为本,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3个国定贫困县全部摘帽
  新中国成立初期,延安贫瘠荒凉,经济基础薄弱。1949年全市生产总值仅为3431万元,1978年只有3.44亿元。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以来,延安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大力发展以油煤为主的特色工业、以苹果为主的特色农业和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具有延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经济步入历史最好时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扶贫开发始终是延安全局工作中的重中之重。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之后,延安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举全市之力推进脱贫攻坚,19.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3个国定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0.66%,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迈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坚实一步。
  进入21世纪以来,延安在推动发展的同时,着力推进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增长新动能。坚持园区承载、项目带动、集约发展,“三区九园”工业框架基本形成,144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8个农产品加工园区、6大文化旅游产业园区、17个现代商贸物流园区加快建设,17个县域工业集中区入园企业达到481户,实现营业收入489亿元。非公经济逐步壮大,规模达到456.8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9.3%。
  新中国成立初期,延安94%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随着工业化推进,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城镇化率提升到62.3%。近年来,延安充分发挥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大的后发优势,开展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城市双修”、城市设计试点,按照“革命圣地、历史名城”城市定位,实施了新区开发、老城改造、山体居民搬迁、沟道治理、市政设施配套、城市景观提升六大工程,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1平方公里,人口近50万,市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8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5.3平方米,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节水城市。积极构建“一主两副”“一城三区”大延安,安塞撤县设区,子长撤县设市获批。全市公路总里程突破2万公里,铁路总里程达到600公里。建成南沟门水利枢纽、黄河引水南北两大水源工程,长期困挠革命老区发展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
  过去的延安,“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1999年,延安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退耕还林,2013年又自筹资金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新一轮退耕还林,25毅以上坡耕地应退尽退,累计实施退耕还林1077.5万亩,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9.4%,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移400公里,森林覆盖率由退耕前的33.5%提高到52.5%,植被覆盖度达到81.3%,延安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三北防护林工程成为全国生态保护修复示范样板。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5天,“圣地蓝”成为亮丽名片。荣获“2018中国美丽山水城市”称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全市1784个行政村全部建成清洁村,50%的村建成生态村,25%的村建成美丽宜居示范村。
  延安山大沟深、信息闭塞,但延安人民不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安坚持按要求推进中央顶层设计的重大改革,主动承担中省改革试点,坚持问题导向,积极稳妥推进投融资体制、财税管理、国资国企、农村集体产权等改革,累计完成732项改革任务,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开展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和全省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双试点”,工程建设领域“六个一”集中审批延安模式在全省推广,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达到16.9万户,引进世界和国内500强企业42家,实现上市公司“零”突破。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全省“三个经济”发展格局,启动国家陆港型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延安海关开关运行,今年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6.7亿元,增幅居全省第一。举办了首届世界苹果大会和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与国内外32个城市缔结友好关系。
 
  全面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大投入,增加供给,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519元增加到2018年的3222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53元增加到10786元。
  社会就业长期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9%以内。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和大病保险全覆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和97.4%。棚户区改造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2平方米。建成养老服务机构650个,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4张。
  全市中小学幼儿园919所,在校学生48万,北大培文、清华附中等知名教育品牌落户延安。全面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有各类卫生机构2655家、床位1.3万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6.06张、卫生技术人员7.79人。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被确定为国家试点,子长医改模式全国推广。获评首届“健康中国”年度标志城市。
  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784平方米。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两说一联”经验在全国推广,新时代“十个没有”平安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荣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长安杯”。成功入选“201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文化艺术报记者 齐敏 宇文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