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生长,各地兴起建设文化产业园、推动文创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浪潮。在这个过程中,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中的文化产业园也面临着文化主题不突出、同质化发展、经营管理难等困扰。未来,如何推动文化产业园从数量的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业态不断涌现融合发展成为趋势
在5G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产业数字化的程度也在不断深入,“互联网+文化”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指出,2017年,数字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1.03万亿耀1.19万亿元,总产值约为2.85万亿耀3.26万亿元。有专家认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的时期。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和云计算服务为支撑的创意产业园区将成为主流,文创产业与新技术融合发展的趋势,将催生出越来越多以文化科技为特色的数字文化产业园区。
目前,一些文化产业园开始探索与旅游业、工业、农业、商业结合发展的新模式,打造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一些城市的文化产业园已经发展成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如作为影视主题园区的横店影视城,一年游客接待量超1600万人次,已成为较成熟的主题游IP;一些城市开始思考利用城市周边的土地建设创意农业园区,通过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打造新型农业文化综合区。
突出文化主题元素实现文化品牌效应
作为文创产业的聚集地,文化产业园的文化元素是核心所在。影视动漫、休闲娱乐、时尚设计、科技教育……各类文化主题和功能的产业园区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形成了有特色的文化氛围和品牌效应。同时也有不少地方的产业园区,由于入驻企业布局分散,文化元素薄弱,面临着文化主题不突出、同质化发展等问题。
有专家指出,同质化现象是我国诸多园区在建设过程中盲目跟风导致的,尽管园区数量递增但主导产业不清晰,缺乏领军企业,未能形成明显的集群效益,也未形成自身的文化品牌。
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实现提质增效,文化产业园区就要探索个性化定位,找到自身的核心资源,发展核心产业,确定自身发展的特色主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入驻企业,并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在规划设计中就明确自身的行业发展方向,确定自身在产业链条的位置。从实践来看,文创产业与地方特色文化结合是一条很好的思路。有的园区选择与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凸显更为厚重的文化内涵。
完善产业发展链条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
在文化产业园大量涌现、快速发展的今天,仍有大量园区尚未发展出成熟的商业模式,园区内并未形成能作为支撑的产业链条。由于企业布局杂乱,导致了文化产业园名不副实,沦为“文化地产”,依靠房地产盈利维持,或直接因为经营不善而惨淡离场。
有专家指出,一些园区在前期的顶层规划设计上就存在问题,缺乏长远规划,对市场行情与周边环境调研不足,对园区本身文化创意的核心定位不准确,最终导致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可发展空间不大,效益转化后劲不足。有些则是政策转化不接地气,管理水平较低,也缺乏对企业系统的产业扶持体系。同时,专业人才的缺失也是一项重要的制约因素。
“文化产业园区良性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于园区与文化企业在资金链、信息链等资源的深度合作。”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指出,应实现入园企业驱动型运营的模式,从产业链各环节为入园企业提供软硬件结合的各项综合服务,提供技术支撑、文化金融服务与综合服务支撑,并通过产业资源整合、资源共享提升企业成长力,实现产业间融合发展,从而降低成本并综合提效。
在政府方面,一方面需要完善对园区的支持政策,健全商业服务配套体系,另一方面也要做好理性的规划设计,在民间投资热情高涨的态势下,严格防止产业泡沫的出现,重视文化产品内容质量的提升,以严格、匠心的态度打造产业集聚模式。(原标题:文化产业园,成长的烦恼如何解?)
作者:鲁元珍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