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过一部泰国的散文式电影《死于明日》,导演改编了2012年-2017年期间发生的一些死亡案例,将镜头对准了这些人死亡前一天的故事,却留白了当事人案发当天所发生的事。那是平淡无奇的一天,没有人知道明天就是最后一天。
自然最后给了我们每个人死亡,正如她最初给予我们生命。如果说生活中的烦忧令人心累,至少这是一种活着的表征。而死亡带给人的却是无尽的惶恐与悲戚。我们不是算命先生,无法窥视到生命的尽头。为什么要拘泥于每一天都要过得有意义,每一张钱币都要花得有价值呢?对于活着的人来说,能把每一天都当成“每一天”来过,真的是件既幸福又奢侈的事。这个世界每天都有人死,一天过世172800人,每小时过世7200人,每分钟过世120人,每秒钟过世2人。观影时,电影左上角的秒针不停地在动,时不时地提醒人:时间在流逝,看完这部一个多小时的电影,8842条生命已从这个世界悄然消失。
如果你不曾在医院的重症手术室前彻夜守候过,不曾在手术风险告知单上签过字,不曾参加过亲朋好友的追悼会,你就感受不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也就领悟不到人这一辈子,除了生死,一切皆为闲事。
蜉蝣是地球生命周期最短的生物,朝生暮死,只能活24个小时,它们生不由己,身不由己。遍观有生,唯人生最长。我们有何理由不珍惜当下,活在当下?弟子问师父:您能谈谈人类的奇怪之处吗?师答道:他们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他们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想用金钱恢复健康。他们对未来焦虑不已,却又无视现在的幸福。因此,他们既不活在当下,也不活在未来。他们活着仿佛从来不会死亡;临死前,又仿佛从未活过……大师一语道破天机。
当我们渐渐从书本里走出来,走到接地气的世俗里,你会发现:所有生命的不幸,都是寻找意义的契机;所有人生的缺憾,都是创造意义的入口。人要学会知敬畏,懂后退;学会向愚蠢低头;学会在“三季人”面前一笑而过或一过而笑。相信那些冥冥中阻止你的,正是为了今天和明天,乃至以后的漫长岁月,让真正属于你的,最终属于你。如三毛所言:“相信上天的旨意,发生在这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一样是出于偶然,终有一天这一切都会有一个解释。”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像一朵花一样活着,积极向上,充满阳光,而亦舒告诉我们,女人最终要活得像一株热带的仙人掌,内心水分充盈,经得起世事捉弄;表面却一定要有刺,当浓浓的恶意滚滚而来时,你不至于手足无措。亦舒的凉薄和恶毒里面,那种做自己、爱谁谁的态度,正是这位72岁的老少女一直被我喜欢和推崇的原因。
人生就像一辆列车,有人上车,有人下车,没有人会陪你走到最后。从生到死,始终伴你左右的,只有你自己。积极向上固然没错,但人生更需要一点顺流而下的态度。在我们可以把握的部分尽力而为,至于最终结果如何,就顺其自然而不是一味强求。
我们都是自己生命的农夫,在名叫自我的这片土地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辈子,正在经历的每一天,都是一场盛大的节日。从摇篮到坟墓,不如把这一段生命的过程看成自然的恩赐。庸庸碌碌也是过,精精彩彩也是活。没有什么比好好吃饭,锻炼身体,规律作息,陪伴家人,认真工作,更有意义的事了。谁不曾以为风景在别处,爱情在别处,生活在别处,时间终会让你懂得:风景、爱情、生活,皆是此时此刻,此生此路。
愿我们都能不负光阴,不负自己,在细碎的日子里,顺其自然地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