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夏天格外惬意,稍一热就隔三岔五地下起一阵雨来,让人神清气爽。正是杏子成熟的季节,街上到处是吆喝兜卖杏子的摊贩。每天清晨上班,看着那橙黄橙黄泛着白色细绒毛的杏子,忍不住垂涎,便每次买上两斤。吃完杏子特意收留了杏核,待儿子放学归来,陪他一起玩杏核游戏。看着儿子喜笑颜开的样子,我内心也其乐融融。
他眨巴着眼睛,缠着我不停地讲述小时候的事情及玩过的各种游戏,神情极为专注。如今的孩子虽然物质上丰裕了,然而精神上却远不及我们小时候快乐富足。小小的人儿,每天起早贪黑背着沉重的书包周而复始,甚至连看电视的时光都是那么奢侈。印象中,和儿子相处最快乐的时光,大概就是母子促膝长谈我童年的人和事了。那些翻晒出来的天真烂漫的童年日子,那一刻似乎在眼前腾起一阵轻雾,掀起阵阵涟漪,让人如痴如梦……像他这么大时,我是那样的懂事,常常放学后自觉地帮妈妈做晚饭,把小院收拾得干净清爽。每次面对炉灶升腾的火苗,我都在心里默默期许快点长大,早早跳出农门。那时,我坚信自己会有一个美丽的人生。
有时想想,人生就像迷宫,我们用上半生找寻入口,却用下半生找寻出口。当我坐在年轮深处回过头来翻看那些开始泛黄的回忆,我发现,有那么多的喜怒哀乐,原来都是一些不值得为之动容的事情。人之所以活得累,是因为放不下架子,撕不开面子,解不开情结。那些错过的机会,莫名的感动,爱过、伤过的人、刺痛心底的事,那些孤独、阴霾、狂风暴雨……世间一切都会在时光里逐渐模糊。唯有在与自己内心对话时,时间静止,瞬间永恒。
一直以来很为儿子的任性和调皮头疼,但总想着男孩嘛,小时候顽劣些也无妨,大不了自己辛苦些,别让他误下功课就行。直到有一天老师喊我去听课,我终于目睹了儿子在校的真实状况。班主任老师毫不避讳地对我说,儿子从一年级到现在几乎从来都是上课注意力分散,不专心听讲,下课却劲头十足。最后老师满含同情地对我说:“看来你在家也没少下功夫,否则你儿子考试不会有那样的成绩。”我不得不佩服班主任老师了,因为他说的是实情。
老实说,从孩子呱呱坠地那刻起,我就注重读家教的书籍,还写了许多读书笔记。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些年来我几乎没看过电视。家里的书柜、床头柜、沙发、书桌上到处都是我有意无意堆放的书籍,然而儿子就是不能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为此我很是头疼。作为一个母亲,我尽力去捕捉生活中的一次次教育机会,把转瞬即逝的具有教育价值的事情,融会贯通到对孩子的教育中。我相信只要我坚持定会有收获。那天听完课回到家后,我没有对儿子严加呵斥或大呼小叫,也没向先生倒苦水,而是把自己关在房子里反思了许久。
长期以来,我总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和评判标准来管教孩子,急功近利,对孩子缺乏一颗耐心和平常心。为什么孩子不喜欢阅读呢?因为我买书从来不听取他的意见,只因他选的书籍“肤浅、无聊”。那些散落在时光里的无用批评触手可及:发泄式、翻旧账式、唠叨式、急躁式……卢梭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那一刻,我如梦初醒,恍然明白:智慧其实就是懂得该忽略什么的艺术。
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家长。当我俯下身子、心无旁骛地陪伴孩子,并参与到游戏中时,我感到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归一。有一颗纯净的内心,才能感受别人看不见的事物,并发现自身美在其中。我带着儿子去书店,给他买了一堆他一直念叨的《阿衰online》系列和《植物大战僵尸》系列。一进家门他便如饥似渴地翻阅起来,时不时传来哈哈的笑声。为了能多看会那些书,放学后不用我大呼小叫,他就急着写完作业。我突然受到了启发:兴趣原来真是最好的老师!
成长也许就是这样:不听劝,瞎折腾,享过福,吃过苦,碰过壁,使劲折腾,折腾累了,才发现自己转了一个大圈儿,却又回到了原地。这是一个人成长自悟的过程,无需后悔,也不必抱怨,因为不转这个圈儿,我们可能永远都不知道“原地”在哪里。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努力做个顺应孩子天性、尊重孩子个性的快乐教育者;用我们的言行举止唤醒“好孩子”,而不是用无限的爱心,也是一种无知的爱逼出“坏孩子”;在他前进的途中做一个站在路边鼓掌的人,而不是拔苗助长!
时钟不知疲倦地刻录着光阴,诠释着生命的每个瞬间。明天将会出现怎样的演变,谁都无法预知。与其怅然抱怨孩子曾经对自己的依赖,不如与他分享蜕变的过程。顺应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随时间调整自己给他的爱,张弛有度,维系彼此间愉悦的平衡。
爱的平衡,应该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