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皋县图书馆———“岚河书苑” 1
来到岚河书苑门口,已是气喘吁吁,毕竟年近八旬了呀!何况,从汽车站到这儿来,步行了半个小时呢。他站在门外的台阶上,摇摇臂、晃晃腿、扭扭腰,感觉呼吸均匀了,四肢有力了,便从上衣右下方口袋掏出读者证,到门口刷了卡,看着玻璃门自动打开,才抬脚进门。
走到西边第三个书架,瞅见了自己所钟爱的一排一排的传记类图书,他便停下脚步,从上衣左下方的口袋里掏出一条毛巾。
这是一条雪白的小毛巾,相当于两张A4纸。毛巾上那雪白的绒线如同雪白的兔毛,浅浅的,密密的,让人禁不住想抚摸一下。
他把毛巾打开,轻轻地抖了抖,便坐下身来,伸出左手,岔开五指,轻轻地擦着手掌、手指。接着,又伸出右手,岔开五指,轻轻地擦着每一根手指。
他擦手指,十分仔细,从指尖开始,旋转着擦,似乎要把每一丝毫毛都擦得干干净净。
擦完了双手,他将毛巾叠成一个巴掌大的四方块,放进口袋里,才戴上眼镜,走到书架前,一本一本的选书。
他取书很慢,很轻。瞅准的那本书,并不直接取出,而是先将其两边的书轻轻分开,再用手指捏住所选图书的中部,一厘米一厘米地缓缓抽出。
当书到了手里,他不急于打开,而是双手捧着,先把封面、封底、书脊的内容看完,再轻轻打开,把前后书舌上的内容看完。然后,坐下来,把毛巾铺在桌子上,把图书放在毛巾上,再缓缓打开,细细地阅读前言、后记、目录。看毕,合上书本,放在毛巾上,静静地思考一会。
如果不理想,他便把这本书放下,再选另一本。
如果是理想的图书,他就打开毛巾,把书整整齐齐地包好,再从上衣右下方的口袋掏出一只塑料袋,装入包好的图书,抱在怀里,如同抱娃一样地抱回家去。
2 回到家里,他把包书的东西一层层取掉,然后在书桌上平铺一张白纸,把书放到白纸上。
他把塑料袋抖了抖,卷成了一个小圆卷,夹在书桌边第三格书架的第二、三本书之间,以便下次使用时随手取出。
他把毛巾拿到卫生间,用清水冲了下,再用洗衣粉清洗。洗净之后搭在晾衣架上,便泡了杯茶水端进书房。
他把左手、右手分别举起来,岔开五指,在玻璃镜前看了又看,证明确实干净了,他才挪开凳子,端端地站在书桌前,捧起了书本。
他把图书捧在眼前二尺远的地方,细细地看着书名,感悟着书名的含义。过了一会儿,他把目光移到封面中的人物照片上,静静地端详着,那微笑的神情似乎是在与主人公对话。
终于,他与主人公达成了共识,便端端地将书放在白纸上,将自己端端地坐在椅子上,将眼镜端端地戴上。然后,翻开封面,翻开扉页,翻过前言,翻过目录,翻到第一章,静静地开始阅读。
他读书,一字一字地读,且用左手的中指引导着目光,从书页上一行行划过。这动手的阅读,似乎是一种手语与文字的交流方式,有着丰富的行为语言。
你看那指头,时而匀速驶过,时而柔情抚摸,时而轻轻叩击,时而草草书写,像一个舞蹈演员一样动作多变,表情丰富。
当你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他那手指,并没挨书,是在离书一厘米的空间自由舞蹈着。
3
老人名叫徐崇树,是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四季镇中学的退休教师。
他于2016年从电视上看到岚皋县图书馆的借阅业务信息后,就来办了读者证,坚持每月两三次到馆借还图书。去年10月份,自从岚皋县图书馆在县城正中的大桥路中段建起名为“岚河书苑”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他不畏往返20多公里的路途劳顿,坚持每周一次搭乘班车到馆,看半天书,借一本书。
他用毛巾包书的举动,成为传奇,传播于岚皋城乡。
然而,在他认为,这却是习以为常的,是必不可少的。
他说:“我们读书人,必须敬书!”
不是我们日常所讲的爱书,他说得是“敬书”!
他说:“敬,是敬畏。因为书是知识载体,是为人开启智慧的钥匙,是我们理应敬畏的圣上、神明、贤师。只有心存敬畏,才会以恭敬之心去阅读,以感恩之心去求学。只有这样,才能从中学到知识,才能让书为人开慧启智。反之,我们要书干嘛、读书干啥?”
正因为这样,他每读一本书,那书就藏入了他的知识库。当你听他讲解时,那“知识”就成了他与书共同孕生的语言,没有了书上的文字枯燥,显得温情可亲。而此时,他一改日常的沉默寡言,是那样的和颜悦色。只见他娓娓道来,激动时声情并茂,甚至手舞足蹈。
有人问他:为什么喜欢用雪白的毛巾包书?他从书柜里取出还没开封的一打毛巾,神情庄重地讲:“我亲自到商店去选的,只选这一种。唯有纯白,方能代表我对图书的敬重!”有人问:为什么要把书用毛巾包着?他反问:“人为什么要穿衣服?”
继而,他微笑着问那小伙子:“如果她是你最敬爱的爱人,你是不是要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是不是要尽情尽力地敬着她,护着她?”
于是,人们理解了这位老先生的敬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