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敬 尚洪涛 摄 第29届书博会上,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西安市作协主席吴克敬又有四本新书亮相: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知常》,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的《知乎》《知否》以及安徽文艺出版社的《新娘》。
谈新书 无意成系列的“四知”
吴克敬说这次在西安举办的书博会,自己得了风气之先。其中《知常》《知乎》《知否》无意系列,偏又成为系列(早前还有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知道》一书,构成“知”系列)。
对于已经出版的《知道》《知常》《知否》《知乎》这个“知”系列,吴克敬说自己一开始并没有这样的规划。说起这个“知”系列缘由,吴克敬告诉记者,是一位在做文化公司的朋友,鼓动他在其主持的平台上,为自己来一个名为“西安小棉袄”的公众号,要求他每周发表一篇小散文。公众号开办有近六年的时间,吴克敬说朋友的辛苦他深表感谢,不过他自己的辛苦,绝不亚于朋友的付出。现在回想起来,吴克敬坦承当时答应朋友开办公众号是太轻率了,一周一篇小散文,像是催命一样撵着自己,让他躲不开,逃不掉,硬着头皮往下撑了。加之身体不舒服等原因,有段时间都不能完成当周的小散文写作。这期间他还会出外采风,甚至出国交流,而写作小散文的笔一直没有停下来。
正因为如此过程才有了如此结果:吴克敬先在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知道》一书。“得到容易知道难,得到未必知道,得到不如知道”,这样几句是印在《知道》书封上的话,也成了吴克敬坚持“西安小棉袄”公众号写作的动力。“我们今天的人,都急呼呼想要得到,而忽视了知道。许多的悲剧,不都是少知道而得到的结果吗!”吴克敬说他想要通过“西安小棉袄”的公众号,还有出版出来的图书,让阅读的读者,尽可能地多知道些……因此在《知道》之后,就又有了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第二本《知常》。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这次出版的《知乎》和《知否》两本书,接续的是《知道》和《知常》两本书,都是吴克敬在“西安小棉袄”公众号里刊发过的作品,于琐碎无味的细小日常里,信手拈来一句话,或是一个小物件,铺展开来,即能昭示人所应有的世界观、价值观。
吴克敬的散文中有浓郁的乡土情结,对于时下许多散文的笔法,吴克敬坦言自己反对无病呻吟,反对矫揉造作,反对故作多情,反对装腔作势,反对掉书袋子……今天的散文,太多这些让人想要逃开的问题。“所以我坚持有的放矢,坚持真情实意,坚持立足生活,坚持无愧我心……总而言之,我是个地道的农民,我把我的文字更多地要交给乡村,同时交给时间,让时间去做评判”。
在这里,要着重说一下吴克敬的长篇小说《新娘》。吴克敬告诉记者,1938年的时候,他的大伯吴俊岐抗战在山西的中条山,他是死是活,一直以来神秘在他们家族的记忆里。直到他自己有机会,也有条件,跨过滚滚滔滔的黄河,去到莽莽苍苍的中条山,就想要挖掘出大伯的事迹来,为他壮烈牺牲的大伯写点什么。但仅只有大伯奔赴国难前与他的“新娘”拍摄的一张照片,除此而外,吴克敬收集到的都是当年奋战在中条山上的一些他人的故事。吴克敬说自己的大伯与他“新娘”的那幅照片一直鲜活在他的心中,他敬佩一身戎装的大伯,还敬重一袭旗袍的大伯的“新娘”。基于此,他完成了长篇小说《新娘》,也就有了《新娘》一书中三个永远值得我们敬仰的“新娘”。
谈及接下来的新作,吴克敬告诉记者,自己在着力写一部以自己故乡周原文化为依托的长篇小说。虽然这部长篇目前已修改了四稿,但吴克敬说他自己还是想再放一放,沉淀沉淀,争取有个好点的文本,然后呈现给高贵的读者朋友。
谈阅读 失望、绝望是走上文学道路的原动力 谈及自己的读书经历,吴克敬很有感触地说:自己在年轻的时候,不仅失望过,甚至绝望过。但在失望、绝望的时候,有阅读和文学陪伴他,让他从失望中可以看见希望,从绝望中可以看见未来。这是自己热爱文学,并最初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原初动力。“我感恩阅读,正是阅读,让我在失望中发现希望,在绝望中看到未来。”
在父亲和老师的双重鼓励下,吴克敬从小就爱上了阅读。吴克敬的父亲小时候也是读过私塾的,家中也有不少藏书,他从五六岁开始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他告诉记者,读书的时候总能得到父亲特别的优待,就不用去地里干活了。而他的语文老师曾多次鼓励他参加各种“作文”活动,他经常把吴克敬叫到办公室,跟他交流阅读体验,对待他就像朋友一样。吴克敬至今记得当年有一篇作文题目是《从栽种一棵小树苗想起的》。那年春天在老师的带领下亲自种了一棵小白杨,也用了一周时间,写了900多字,自己感觉很满意的习作。结果语文老师看后很失望,认为他的立意很好,但写法语言不好,建议他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后来吴克敬意识到:“写文章一定要用自己的话,这种观念影响我至今。”
14岁那年,吴克敬回到了农村,当农民,做木匠,但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让他受益匪浅。那时他的木匠担子一头是他做活的工具,另一头总是放着他在读的书。他一边做木匠活,一边读书。“其实那个时候的阅读才最踏实,因为失望时的阅读才更加认真。”吴克敬说那就是他当时的状态。
1985年,吴克敬的中篇小说《渭河五女》,很幸运地刊发在《当代》杂志的头条位置。那时的吴克敬,还是一位走村串巷的木匠。这样的生活,让吴克敬收集并感受到了许多最基层、最基础的生活故事。“那些故事特别青春,如我当时的年龄一样,热切地鼓舞着我,让我不能自禁,便不知天高地厚地写了起来”。吴克敬告诫自己,必须忠实于所面对的生活,写出那时乡村年轻人的苦乐。《渭河五女》作品发表后,每天收到的读者来信,数十上百,中央广播电台与陕西地方台以小说连播的形式,于暑假的时候断续播出了好几年;西影与北影还先后签订了电影改编合同。
对于阅读,吴克敬认为,要读就读经典,不能阅读得太浅薄,太随便。因为经典是经历过时间的沉淀,被时间筛选过,是对常识的积累。“不要把阅读理解得太狭隘,捧着书叫阅读,生活也叫阅读,旅行也是阅读,熟悉中国历史也叫阅读”,吴克敬说全面理解阅读,只要我们愿意,阅读就永远在路上。
文化艺术报记者 魏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