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的臊子面、一锅面风味独特,的确好吃。只是吃久了也有腻烦的时候。心灵手巧的关中女人,非常了解自己的男人和娃娃们的饮食心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经常变换花样,调整花色品种,让自己的男人和娃娃吃好、吃饱、吃高兴。
拌汤面就是关中女人们经常变换的特色面食之一。
拌汤面的讲究,既在拌汤上,也在面片上。先说拌汤,心灵手巧的关中女人们在做拌汤面的时候,第一道程序是调拌汤。从面柜里给小盆子里倒一碗面粉,舀一碗水,一边慢慢悠悠地往小面盆里一丝丝地滴水,说清楚,是慢慢悠悠地滴水,而不是倒水,一边拿着筷子不停地搅,把面粉搅成一粒粒的面疙瘩,然后用两只手在面盆里稍微地搓一搓这些面疙瘩,把面疙瘩搓匀、搓细,拌汤就做成了。
再说面,拌汤面的面一定要稍微地和硬点,把面擀薄点,适当切宽点,比一锅面的面还要宽。有多宽?三指宽,这就让拌汤面的面片更具有“biangbiang面”的特质。切拌汤面在刀功上也有讲究,拌汤面的面片要切成菱形的,或者三角形的,总之面片要擀薄、切宽、变换形状,让人看着新鲜,看着舒服,看着有个性,看着有特点。
一切准备就绪,开始用大火烧锅,等锅里的水开了,先把拌好的拌汤慢慢地倒进锅里,不停地搅,搅匀了,再把少许洗干净的嫩菠菜或者苜蓿芽、荠荠菜倒进锅里煮。等下锅菜有个五成熟,就可以把面片下到锅里了。下面时,用两只手从案板上笼起面片,在锅上面一边抖,一边撒,这样下到锅里的面片不容易坨。女人们下拌汤面的动作,多多少少有点像天女散花,既舒展大方,又娴熟好看。
下完面片,拿一把长把勺在锅里反复搅,防止面片拌汤沾了锅,或者把面下坨了。等面片熟了,就能起锅。把拌汤面盛在大老碗里,宽展的拌汤里漂着翠生生的苜蓿芽、荠荠菜和三角形或者菱形的薄面片,看在眼里就觉得是一种享受,让人爱看想吃,打心底里喜欢得不得了。
关中农村女人们从不因循守旧,在做拌汤面上也有讲究、有创新。所谓讲究就是做拌汤面时水要多,汤要宽,面不能下稠了,下稠了就成一锅面了,只有稀稀落落才好看、才好吃,如果和油炒青辣子、锅盔馍馍搭配着吃,就更有味道了。所谓创新就是如果条件允许,在拌汤面里加一些泡软的扁豆进去,这种扁豆吃到嘴里,面面的,软软的,香香的,再加上拌汤面本身具有滑爽、细腻、筋道的特质,耳目一新、风格独特的拌汤面吃起来,就更是有滋有味了。
老家农村的庄户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启发和提升了一代代心灵手巧的关中女人,女人们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丰富和创新着关中面食的品种结构。花样繁多、营养丰富的各色面食,以色香味俱全的营养结构,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朴实、善良厚道的关中人。
陕西关中的大人娃娃们,在面食品种上也变得越来越挑剔,直接或者间接地推动了关中农村的面食品种结构从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