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19年06月28日
一孔之见【孔明专栏(55)】
你我他
你我他
  你,人尔;他,人也;我,执戈在手!妙哉!妙哉!三个人称代词,都代表人身,又直指人心。
  人尔,不过是个人罢了!什么人呢?男人、女人一目了然;好人、坏人,就难说了。人心隔肚皮,你心里咋想的,我咋知道呢?我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站在我面前的,就是你!不言语,不相识;搭上话,就是你了。握手言欢,言为心声,相识便相知了;言不由衷,话不投机,相见何如不相逢;面和心不和,话到嘴边咽回去,只能打肚皮官司了。说人话,便是人,说鬼话呢?鬼话连篇,却说的比唱的还好听,不鬼迷心窍才怪呢!所以,“人尔”,是不是人还真难说。
  人也,真一言难尽也。和你,一面之缘也是缘,不记得容颜,也记得声音,全不记得也没关系,缘深缘浅而已矣。和他,怎么说呢?说无缘吧,都是两条腿走路,同属人类;说有缘吧,却人海茫茫,常常是望洋兴叹。知“他”人也,却不知“他”谁也。他就是他,抬头不见低头见,却视而不见,我永远是我,他永远是他。即使楼上楼下,甚至隔壁、对门,他吧,与路人差不多。他未必是他,叫个张三,却可能是李四;戴着面具,不识庐山真面目。他人,他乡,他族,一个“他”字,虽都“人也”,却有鸿沟,常难逾越!
  执戈在手,便不能无视“我”存在。“我”在夏商周时代,原本是杀人的凶器。其后,这种凶器被取而代之。汉唐以前,第一人称“吾”“予”“余”等,唐以后“我”字登堂入室,并渐渐地反客为主了。
  “我”,自卫而自保,防人兼攻击。“我”从丛林中来,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我不食人,人必食我;我不算计,必被算计。迎面走来就是你,擦肩而过就是他。迎面走来,一面之缘,能不防吗?擦肩而过,路人而已,不防行吗?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别怪“我”呀!不武装到牙齿,我还是我吗?
  我亦“人尔”,所以我就是你;我亦“人也”,所以我就是他。换句话说,你我他,彼此彼此,你是我,我是他,他是你。或者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他,他中有你。见不得,离不得,这才叫人世吧!他向我走来,打个招呼:“嗨!”他变成你了!你舍我而去,连招呼都不打,你又变成他了。他眼里的你,未必不是我眼里的他;你眼里的他,未必不是我眼里的你。手心和手背,翻过来,翻过去,都连着一根筋。
  你我他,都是人吧!孔圣人说:“人者,仁也。”说到根上了。人立天地之间,上有天,下有地,天地亲近人,那就是“仁”!再说白些,二人亲近,那就是“仁”;二人和睦,那更是“仁”了。无论是“人尔”你,抑或是“人也”他,包括“执戈在手”的我,都是基于“仁”的。你我他,有仁爱之心,都无愧为人;无仁爱之心,虽直立行走,都等同行尸走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