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莫高窟北区,目前只作为研究保护区域,不对外开放 “讲课时孩子们问敦煌壁画里有什么,我说,有你想都不敢想的过去,也有你想都不敢想的未来,有时髦的婴儿车,有酷炫的风火轮,有热气腾腾的馒头,还有刀光剑影的战争……”
6月12日,消失了40天的文博“蛋蛋哥哥”张和鑫,一下飞机便风尘仆仆地开启了他100场敦煌主题校园公益讲座。在此之前,他刚结束了一个名为“敦煌文化守望者”的全球志愿者派遣计划。这40天,他与来自各地不同领域的9名志愿者一起扎根沙漠高处的壁上博物馆,走进延续千年的灿烂佛宫,近距离接触与恶劣自然环境作斗争的敦煌人,深入观察那些保护不易的敦煌壁画。40天里,250多场讲解,20000多分钟的服务,步行距离累计达2000公里,服务人次达7500多人……作为敦煌特殊的客人,他们用脚步丈量了莫高窟的每一寸土地,也开启了他们守望一生的使命担当。
提起此次计划,还要从2018年上海交大做的一个讲座谈起。“当时,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王旭东在上海交大做的讲座名字就叫《守望敦煌》,‘敦煌文化守望者’这个公益项目就是在那时诞生的。当时是试探性的,樊锦诗院长和王旭东院长作为第一期的特别嘉宾正式启动了这个事情。”
作为一个全球志愿者派遣计划,“敦煌文化守望者”由敦煌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发展基金联合发起,每年在全球范围内招募来自各个领域的10名志愿者,到敦煌莫高窟深度体验40天,最后再返回到各自的城市、各自的岗位,并自觉投身到莫高窟文化传承与保护宣传工作中。
从2018年9月开始,“敦煌文化守望者”第二期启动全球范围志愿者招募,并收到了来自中国、美国、马来西亚、意大利等国家的1200余份报名申请,申报简历中,年龄最小的9岁,最大的69岁。
在经历了三个月的简历评审、五轮审核选拔、网络声援、传播计划撰写、专家视频面试等环节后,10名志愿者脱颖而出,他们中有策展人、科普作家、企业高管,有欧洲官导、博物馆研究员、插画师,有出版社顾问、在校研究生,而来自陕西的张和鑫以文博志愿者身份,成为西北地区唯一入选的人。
“我觉得应征环节最难的就是每个候选人要提交一份传播计划。你要在计划里回答:怎样在自己的岗位上,调动所有的资源,带动身边的人去了解敦煌。这个计划的可操作性、广泛性、传播性等直接决定你是否入选。作为一个成年人,要完全从既有的生活和工作中剥离出来,拿出完整的40天,中途不允许请假。这40天你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是暂时中止状态。这个对于一般人来说还是挺难实现的。”在采访中,张和鑫多次提到这份筛掉大多数人的“传播计划”。
“传播计划”到底有什么内容?这40天志愿者在敦煌学到了什么?“守望计划”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文化艺术报记者专访此次参加“敦煌文化守望者”计划的志愿者之一张和鑫,听他讲述40天敦煌之行的故事。
(相关内容详见A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