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城固县画家陈振国水彩画《秋醉大巴山》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水彩、水粉画作品展 在文化历史长河中,书画艺术始终表现出躁动的活跃气象,尤其是当代的书画展览遍地开花,多数不为结出的果实是否鲜美,只求展示花开叶落过程的风云灿烂。而每五年的全国美术书法展即将拉开序幕,国展被行业俗称为艺术家的盛典,只是每届国展结束无论水准高低,总在一片纷乱的议论中引发争议。但无论众说纷纭或评判如潮,国展依然是众多书画家的梦寐,你很难去改变国展在艺术领域的地位,唯有理性看待国展方能走向艺术的发展。
从实际意义上去看待国展,能挤进国展的作品一定是优秀的,但并不一定是属于艺术的最高端。因衡量一个艺术家的水平高低需要综合考量,而去定位一个大型展览的高度与所承载意义,必须具备学术理论与审美价值观来支撑。国展是否代表了中国艺术的尖端水准,能否昭示出一个国家的美术与书法艺术走向,只要回望历届国展的格局,以及国展之后艺术家们的创作变化,就能够测量出在艺术丘壑中所表示的尺度。
平心而论,国展水准并不能代表当下艺术的最高点,它只是一次全国性的艺术创作集中展示,也可以说是最权威的全国书画成果汇报展。毋庸置疑,能够荣登国展的作品属于优秀中的精品,如果刻意去提升到全国美术与书法的最高点,需要以历史的眼界去深入到前瞻性的学术对话。因历届国展最缺失的就是作品学术语境,缺少代表着美学走向的延续性笔墨,最关键的是很少有引领时代审美的倾向性作品。从历届国展作品的艺术走向看,往往是工笔画多于写意,书法作品基本延续了传统的路数,油画以写实居多而缺少创新,即便有新亮点也是改良了原有的笔墨。究其原因是体制操纵了审美而落入僵化,加上学院派的基础教育所制约,因学院派以素描为切入而循规蹈矩的教学观,很少注重传统书写的笔墨功底,所以很难创作出具有审美意趣的作品。
纵观历届国展所呈现的作品规模,看似宏大而艺术表现丰富,但缺乏有深度的历史使命感与个性表达,如果去细化分类国展的艺术现象,多数都是被题材与技法所限制。作品极力去追求题材上的创作导向,附加了在技法上的细腻与深度,往往却忽视了赋予作品精神写照。诚然,题材与技术是一幅作品成功的首要因素,因成熟的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以及所表现的主题和深厚的技术功底,但能够达到历史高度需要测量的却是艺术境界。如果去追寻在历史美学中存留下的艺术大家,无一不是在高超的技法之外彰显了独立精神,以及他们个性的绘画语言与时代审美价值。以中国美学的历史发展脉络看,历届展览作品呈现的尽管是多元化,但缺少了能够表达艺术家的个性精神之作,对时代绘画审美与发展的艺术观念作品较少。国展的创作观念依然停留在传承路子上,缺乏历史感与前瞻性的学术探索与洞察力,甚至淡漠了与生活艺术融汇的语言交流,代表权威的国展却明显在定位上丢失了高度。
国展作品的艺术呈现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面貌,优秀的艺术作品无论技法如何,技法仅仅是书画家用来表达能力的方式,却无法替代了美学价值与时代的审美需求,更不能以技法至上去僭越艺术的精神追求。如果理性去看待国展,因国展是从下而上的层级评选,其间会因评选者的审美倾向错失了优秀作品,也会因为体制评选僵化排斥掉具有独立精神的艺术。所以国展需要一个在自由的学术批评语境中展开,缺乏批评的艺术大展注定是僵硬而无生动可言,也会直接影响到对美学价值的醒悟与艺术创新。每当轰轰烈烈的国展开始或结束,又会在纷乱的争议声中去迎接下一轮,而此往轮回的展览效果依然如故。国展只是完成了体制所宣示的业绩,作品所凸显出的时代模糊与审美危机,以及艺术所追求的独立精神依然缺位。最后形成了无休止的鸡和鸭之间争论,进而给各种利益的角逐提供了借口。国展切勿成为一场繁华的鸡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