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 源
曹建标导演用纪录电影的方式认识陕北,《红事》以城乡反差的新视角,带我们走进社会学视野的北村,《红事》不仅记录和抢救了这些时光里的灵魂影像,也呼喊和回望渐行渐远的北村空间。光影视角里都市五光十色,跟故土北村的对话思维,是《红事》呈现出城乡互文的多重思考。陕北也选择了曹导,陕北给曹导很多触动和思考,是社会对一位导演的企盼,《红事》里塞外风光和风韵气息迎面扑来。当我以一名陕北老乡的身份观看《红事》,和导演曹建标构成双重的乡村经验,共同解构这部电影的深层内涵,我捕捉到人物精神在蜕变,还有关于乡土记忆的审美意蕴。《红事》不再只是土色土香的地方志,是一部乡村心灵史和家族史的光影镜像。
从类型学角度分析,纪录电影是反虚构的电影,有人认为纪录电影不如文艺片,那只是个人的偏见,《红事》比文艺片更好看更有意义。类型化特征的渊源和立场,引发观众对《红事》的兴趣。人创造了电影,电影也创造了人,电影是关于生命的书写。真正的纪录电影是流淌的史诗,曹导始终在专业化和大众化的夹缝中前行,《红事》直言生活的本来面目,书写了被遮蔽的陕北人的情和爱。电影《红事》叙事引导观众情绪,影像里的世界是自然的世间。《红事》并不仅仅表现了失落的陕北婚俗,也触及了纪录电影背后思想形态问题,不论农民的面孔和女性的角色,许多关于当代的思考更加立体化。
《红事》的观众作为在场观察者,置身影片其中潜在理解,也是影片行进者的角色。影像里人笑和哭,那些浮世艰辛的时代背景,或分手或结合,观众带着自己的经历也参与进去。对话体会着深刻内涵,每个场景是什么角度呢?不是简单的问询和随感。影片场所没有随意流动,人们看到的只是外部的生活现实,影像的内视镜头展现的精神世界才是真实的。熟悉的事物产生陌生化效果,有参加跟拍的真实现场感。婚姻故事的自述体,带观众介入民间传奇的真相,探寻到作品的深层意蕴。影片中也不失温暖的色调,当刘三找到五叔,五叔说“咱们这家人在北村是尖子,你是我侄子,短粮短钱有什么困难一样样说”。
镜头动静闪转和升降起伏,体现着曹导的气质和才华,《红事》是他纪录电影美学经验的再创造,景别和视角机位,无不体现他独到匠心拿捏,值得反复深思和回味。影片犹如油画的色彩构图,有沧桑的谷地和老农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这些多个时空的转变中,各种物体也显现出不同形态和意义。各种大特写和特写,还有近景和中景的运用,阐释了人和土地的关系。外景空间镜头的伸展,多个时空的场面调度,镜头叙述的分分合合,在空旷地呈现史诗的话语,显现身手不凡的开阔视野。《红事》里慢镜头是将场面的时间和动作延长,节奏变得更加舒缓,应用“刹那”放大特写镜头。
《红事》是一部让人震撼的影片,集体思考走出和回到自家的北村,不仅回望也是寻找,视觉和听觉都让人相当震撼。《红事》的个人性是因为曹导内心有形而上的故乡,首先曹导的归乡情结非常浓,不仅走出了陕北,走出后又在异域的视野中观照陕北,他的过人之处就是,反思和重建了新的乡土价值。通过《红事》看得出曹导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立体多元的,不是单一肤浅的。曹导在纪录电影事业上,有自己执着的声音和艺术经验,始终活跃在央视一线,去追求纪录电影的艺术品质,将《红事》的个性和新意上升到艺术高度。希望曹导奉献更多精品力作,走向国际,用更多成绩回馈生他养他的这片美好土地,为陕北赢得更多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