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2019年05月31日
探秘高北石屋
探秘高北石屋
  传说,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二里镇高北村有一处石屋,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变后,曾经在那里居住过。周末,“西乡大美户外”一行20人前去一探究竟。
  城固县二里镇高北村山清水秀,村路宽阔平整,可容两车并行。路旁是倒映着天空和青山的稻田,秧苗如同茁壮的少年,长势极好。活动组织者阿亚联系的向导陈园孝是位年近六旬的山民,为人热情开朗,早已在家门口等候。他家是一座两间两层的临街楼房。村里街道不长,家家门前种着各色时令鲜花,甚是清幽。门前小桥流水,开门即见青山——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虽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依然要为生计所累;生活在当今时代的农民,比陶公幸福多了!

  朱允炆在这里住过?
  倒车向来路行驶几分钟,过水泥桥,上了盘山公路,至山腰一处路口前,我们整理行装,改为步行上山。山路窄而陡,只容一人通行。一路听着陈园孝讲述一个个传说,觉得那铺满落叶的湿滑的山路似乎是通向遥远的古代,那满山树木,那长着厚厚苔藓的小溪上的石板,也有了古味。
  陈园孝讲的是城固山区方言,听来如山歌一般。他说,听祖辈讲,这个村子原来叫“高皇村”,就是因为明朝的那个叫朱允炆的皇帝在这里住过。这里还有一条河,叫做东河。为啥叫做东河呢?那是朱允炆给起的名字,想东山再起啊。
  顺着蜿蜒的山路,听着陈园孝讲故事,不觉到了一处山崖前。陈园孝指着山崖转弯处:“到了,过去就是了。前面不好走,得搭路。”
  我好奇地抓住山崖旁一根粗大的藤条张望,一瞥之下顿时咋舌:根本无路!陡峭的崖壁前搭了两三根木棒,看上去年代久远,几已朽烂。几位男队友勘测商讨一番后,有的砍树成棒用以铺路,有的在岩壁和周围大树上固定绳索作为扶持。女队友纷纷卸下背包,互相鼓励,准备过“桥”。
  这是一段约莫二十米的路程,我却走得心惊胆战。脚下是深不可测的山谷,只见树木顶端枝叶随风摇曳;面前是长着厚厚苔藓的岩壁,间或垂下几根枯藤。我面壁而立,紧抓绳索,一步一挪,终于,在队友协助下,走过了这段令人望而生畏的无路之路,来到一个山洞前。
  我驻足细观,洞口高约一米六,宽约一米,两边堆放着向导陈园孝刚刚砍下的不知名的灌木和杂草,顶上垂下丝丝缕缕的藤蔓。陈园孝说,若不是他砍去洞口的草木,极少有人能够发现这石屋。
  石屋?这便是我们所要探访之处么?我讶异地细看那洞口,洞壁长着厚厚的青苔,被拂去之处,能清晰看到一道道凿痕,粗糙坚硬。站在洞口向里看,光线昏暗,不知其深几何。陈园孝让我看洞口地上一石臼,其深度其形状酷似门轴。我恍然大悟:原来,这里应该是有一扇门的。我俯身细看,那石臼与地面相连,竟然也是凿成的!询问陈园孝,他摇头叹息道:“肯定是有门的,石门,听祖上讲过。只是,到我爷爷那辈,就没见过这石屋的门了。”他四处望望,又说,“听说闹土匪那年代,曾有村民怕粮食被抢,在这藏过粮食。”
  藏到这儿?我向四周望望,石屋前的小路不到两尺宽,下面是看不到底的深谷,只见层层叠叠的树木的顶;东边,十米开外,是极陡的山崖,要攀援而上,必须借助外力,再往前,层峦叠嶂,极为幽秘;西头,便是我们来时所经悬崖。“这样的地方,哪需要什么武器?拿根木棒守着,来一个,撂一个!”阿亚走过来,接着陈园孝的话说道。
  “这里应该是有人长期居住过。”一位队友在石屋里大声说,“你们来看,这儿应该是当年搭灶生火做饭的地方。”
  石屋里面甚是幽暗,宽阔平整,呈正方形。一队友步距测量,长宽相近,约6米。在内行走自如,我伸手触不到其顶,估计高约2米。石屋的顶上、壁上,苔痕遍布,道道凿痕仍清晰可见。随队友来到另一间石屋,这两间石屋后间用石壁隔开,前面相通。这间石屋洞口左侧,有约摸30厘米高的一大一小两个简易锅洞,亦是凿成。队友笑曰:“在这上面放上锅,去砍些柴,我们也能在这做饭了。”正在谈笑,一队友惊呼,只见几只黑色的东西忽地从她头顶掠过,却又很快飞回,停歇于石屋最里面的顶上。我这才发现,那里密密麻麻聚集着许多蝙蝠。只是因为石屋越往内光线越暗,我们没有注意。
  这间石屋结构要更精巧一些,在石壁上凿有约五寸高、两寸宽、一寸深的凹坑,我们猜测:应该是放照明物的地方。陈园孝指着石屋东壁,说似乎有文字。那里也栖息着一些蝙蝠,而且光线极暗,我们近前看了半天,似是字迹,或许因为年代久远,显得模糊,须得专家辨析。这两间石屋,其门大小相似,相隔不过三四米。从外看各自独立,内部相通。如此构造,除了安全,当是居于屋内之人各自行事方便了——朱允炆出行自然有侍卫跟从,即便居于此地,依然有着尊卑之别,故而不能同门出入;其内相连,或是为了照顾皇帝方便……
  站在洞口厚厚的落叶间,抚摸着石壁上的条条凿痕,我简直难以想象,在如此险峻之地,是哪些人、用什么工具,一点点凿成了这样宽阔平整、结构精巧的石屋。整座石屋浑然天成,门轴,锅洞,全是这大山的一部分。是什么人,能够在这大山腰上,硬生生开凿出这样一个居所?应该是一群山民吧?他们腰上系着古藤,贴附在岩壁之上,一手握着铁锤,一手持铁錾,在这岩壁上一锤锤,一刀刀,经历了多少艰辛,经过了多少日子,才能在这大山内部,开凿出一个外界根本看不到的居所?

  建文帝藏金银财宝的地方?
  我这样遐想着,一位队友说:“这石屋比上次去的那几间,似乎要小一些。”陈园孝闻声过来,指着东南方的山峰说:“就在那边的一座山里,离这儿大约二十里路。”他指指阿亚,“那次他带了几个人去的。那里的石屋分上下两层,下面是地下室,据说是建文帝藏金银财宝的地方。”
  “那里的3间石屋,正中有一个通向地下室的长方形进出口,通过2米长的小洞门后,里面是一个比外室略小的地下室,进出口盖上石板后,很难被发现。”阿亚比划着介绍。
  “怎么知道那是藏宝的地方呢?有什么依据?”我刨根问底。
  “里面有瓷片。”一个男队友插话说,“我们下到地下室,在里面找到的。极小。”
  “二十里路不远,我们今天去吧!”我热切地向阿亚说。
  “不行。”阿亚摇摇头,“那段路远,主要是太险。我们这么多人,安全重要。”
  我有些失望。队友安慰我说,等以后开发了,路况好了,再去也是一样。
  原路返回,依然要经过那段悬崖。这次,我勇敢了许多。
  下山后,在前往一农家吃饭的路上,陈园孝指引给我们看了一些我们先前根本没有注意到的景象:被河水冲击得如同巨缸的大石,“会吐水”的“神龟”——那是一块横卧在潭水之中的巨石……
  我问陈园孝,此地可有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记载?他摇摇头说,没听说过,只是当地人都知道那石屋是建文皇帝住过的,几百年来,都是这样相传。
  我有些怅然,原本想要一探究竟,却依然迷雾重重:那石屋当真是六百年前建文帝避难所建?他后来又到了哪里?我又有些期待:另一处石屋到底是什么样的?那里的老百姓可曾留下相关记载、传说?我盼着什么时候能去那里探秘,同行的,最好有考古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