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19年05月24日
桃夭与潘安
桃夭与潘安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是一首在婚礼上表达赞美和祝福的诗,全诗以桃花起兴,落于对出嫁姑娘的赞美之上。全诗分三章,借着对桃树的花、果、叶的描绘表达出了一种极为含蓄的祝福和赞美。
  第一章描绘的是桃花,“夭夭”是生机勃勃的意思,“灼灼”是用来形容火焰耀眼的样子的,“华”就是花,“花”这个字在汉语中出现得比较晚,在此之前,都是用“华”来表示。第一句整体来看是将新娘比作桃花,诗中虽然夸赞的是桃花的美,但实际上称赞的是新娘子漂亮。“之子”就是“这个女子”,“于归”就是出嫁。“于归”这个词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词,单从字面上看“于归”是跟回归差不多的,而出嫁更多的表示的是从家中嫁出的意思。这么看的话,这两个词似乎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但实际上呢,古时人们认为女子嫁了出去就是别家的人了,男方家里才是她的归宿,嫁过去了,才是回到了她本该去的地方。从这个角度看的话,“于归”就说得通了。其实别说古代,一直到现在这个观念在一些地方都还十分深入人心。“室家”就是“家室”,颠倒过来是为了和“华”押韵。
  第二章描绘的是桃子,古代的婚姻有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传宗接代,而桃树称得上是挂果比较快的果树。民间一直都有“桃三李四”的说法,说的就是一棵桃树从种下到挂果只需要三年时间。“蕡”肥大貌也,这里就是借描绘桃子来祝福新人来年就生娃,生个胖娃娃。
  第三章描绘的是叶子,“蓁蓁”形容茂盛,借描绘叶子茂盛的样子,来表达对人丁兴旺,家门繁盛的美好祝福。这也是古人和今人观念的不同之处,古人希望人丁越多越好;而现在要是在婚礼上祝新郎新娘生一堆娃,估计能被打出婚礼现场。
  其实整首诗的描写顺序也非常有意思,先花次果最后叶子,这和桃树的生长规律是一致的。桃花在开花的时候基本还不生叶子,等桃子长出来后才会生出浓密的绿叶。
  这首诗是现存的最早的用桃花比喻女子的诗,据考究,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就是从《桃夭》中来的。
  最后来说说潘安,潘安最广为人知的是他的相貌,古代第一美男,但实际上他极富才华,年少成名。十二岁时其父的朋友杨肇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与潘安,当时杨肇任扬州刺史,相当于省部级官员,而潘安其父仅是一五品官员而已。杨肇女儿杨容姬比潘安小两岁,二人在潘安二十八岁时成亲,婚后二十年后杨容姬早逝,而潘安也并未再娶,要知道杨容姬并未给潘安留下子女,这没有极深厚的感情无疑是做不到的。潘安为杨氏写下了《悼亡诗》三篇,在此之前,从未有人给自己妻子写过同类型的诗。这三篇在后世也备受推崇,也因此,“悼亡诗”从潘安笔下的诗名,变成了为亡妻所做的诗这一类型诗的统称。此外,潘安也因才华与同时代陆机合称为“潘江陆海”,说的就是潘安的才华就像长江一样。这可能也是“潘长江”大名的由来。他还被推为西晋最为出名的文学团体“金谷二十四友”之首,这个后面会提到。
  再说说潘安的仕途,潘安的仕途一直不顺,三起三落。他最早于洛阳都城供职于太尉门下,二十二岁时写出了《籍田赋》拍了晋武帝一个大大的马屁,但他也因此遭人嫉妒,一连十年都没能升迁。直到三十二岁才被调往河阳做县令,并留下了许多美谈,什么“河阳一县花”“河阳花做县”等,潘安也因此被人称为“花样美男”“桃花县令”。后被调入京城,投入太傅门下,没多久太傅被诛三族,潘安被牵连免职,并险些丧命。随后又因才华结交了石崇,并和石崇一同抱上了奸臣贾谧的大腿。贾谧喜好文学,结交了当时最富盛名的二十四个文人,号“金谷二十四友”。不久,贾谧倒台,潘安被诬谋反诛三族。
  曾有人这么评价潘安“超一流的美男,一流的文学家,三流的政治家”。我觉得这个评价十分贴切。此外,在我看来,大多数人是因貌美而得知了潘安其人,但深入了解之后,我却认为潘安的皮相对他而言,完全是个累赘。他身上有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光彩,而一个“貌比潘安”却遮去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