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2019年05月22日
文艺批评和文艺创作应彼此借力、相互砥砺
文艺批评和文艺创作应彼此借力、相互砥砺
  作为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长一段时间里,文艺批评似乎远离了普通公众的视野。它们或是化身为高头讲章,仅仅作为“学术成果”,流传于学院内部;或是被出版商包装成各式各样的书评或“软文”,充斥报刊网络。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需要厘清一个问题,文艺批评究竟为了谁?从具体的层面说,文艺批评所为的是创作者和读者。一方面,它敏于发现创作者的长处和短处,帮助创作者取长补短,反复打磨作品。它能够对作品的质量作出清晰准确的判断,褒优贬劣。
  另一方面,批评家是一群特殊的读者、观众,他们以批评引导读者、观众,并对读者、观众的最终评判施加积极有效的影响。说到底,读者、观众才是作品最终的接受者和评判者,而读者和观众鉴赏水平、审美能力、艺术修养的提高,有赖于批评家们专业性的工作。
  故而,文艺批评不是出于人情、面子,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为了助益于作家,服务于读者,从而繁荣文艺创作。那么,文艺批评如何为文艺家、读者和观众服务,如何有效地开展批评工作?
  文艺评论家要提高批评的素养和能力,一方面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一方面要接地气,要深入生活,不断提高认识社会、把握现实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直面文艺创作的现场,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审美鉴赏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
  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真理越辩越明,追求真理的决心有多大,批评的勇气就有多大。在创作者面前,批评家必须保持不卑不亢的对话姿态,坦率陈述自己的真实判断。批评从根本上是基于对创作者的爱护与善意,是为了促使其不断进步,帮助其攀登文艺高峰。
  批评家和文艺家之间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古罗马美学家贺拉斯用磨刀石和钢刀来描绘批评家和诗人的关系。批评家和文艺家应既是朋友又是对手,在思想和审美的较量中,在不间断的挑战和应战中,相互砥砺,彼此成就,共同促进了文艺的繁荣。
  陕西文坛之所以能经典频现、人才辈出,一直雄踞中国当代文学重镇,与其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相互砥砺密不可分:20世纪50年代的陕西文学,创作的力量十分强劲。由柳青、杜鹏程、王汶石、魏钢焰、李若冰等人构成的创作主力,不仅引领着陕西的文学创作蓬勃发展,而且也在全国的文学创作领域位于前列。在这背后,文学评论所起的作用绝对不可低估,特别是评论家胡采卓有成效的辛勤劳作。胡采在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年轻的朋友》、王汶石的《风雪之夜》等作品发表不久,就及时撰写专题评论文章予以热情推介。他还在《从生活到艺术》《从作家的生活创作道路谈起》等理论文章中,把柳青、杜鹏程、王汶石、魏钢焰等人的创作上升到理论层面,从作家“生活道路”与“艺术成就”内在关联的角度,对他们各自取得的突出成就予以深度解读。
  从陕西文坛的成功经验中,我们能获得重要启示: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是相互影响的。文艺批评的活跃,很大程度上源于文艺创作的繁盛,而文艺批评的不断介入,既促进了文艺创作,又演练了批评自身,使得创作与批评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彼此借力,相互砥砺,从而实现文艺的不断向前与健康发展。
  作者:饶翔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