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习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有些人把文艺为人民服务理解为群众喜欢什么、需要什么,我们就写什么、演什么,这是片面的。习总书记讲,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地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
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各个文种,不是水火不容、截然分开的。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最深刻把握的作品。但凡流传下来有影响的作品,哪一个不是站在民族国家生存发展的制高点去审视、去确定作品的主题?
习总书记说,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高高在上,以旁观、窥探姿态,不身入、不心近、不情到,是融不进群众圈、写不出百姓喜爱的人民文学的。
创作倘若没有生活,就如同武术没有功底,技巧再高明,也是“花拳绣腿”。生活是实践、是积累,是我们写作的源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历多了,阅历就丰富,自然就不会咋咋呼呼、大惊小怪。如果自己的文字把自己都感动了,那一定会感染读者。
柳青精神可以说是文艺领域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探索精神,柳青说过:“作家的倾向,是在生活中决定的,作家的风格,是在生活中形成的。”深入生活、贴近社会、反映时代,不只是创作方式方法的问题,更是作家对国家和人民、对社会和时代的责任问题。一个对国家和人民、社会和时代有责任感的作家,他的作品自然会对国家和人民有爱,会对社会和时代有担当,他的作品就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
当前,脱贫攻坚任务在即,更需我们创作出能够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坚定脱贫攻坚致富信心,增强基层干部脱贫攻坚信念,激励干事创业动力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不朽的传世作品的文艺大家们,曾经撑起他们生活时代的文学天空,就是因为他们把眼睛看向火热的生活现场,看向大地的深处,这是从事文艺创作的本分与良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真诚希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们时刻铭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永远保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用科学的态度和真实的笔触去关注、去记录,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精神的好作品。 王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