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19年05月15日
母亲的期盼
母亲的期盼
  母亲是个普通的乡村妇女,今年70多岁了。从那布满皱纹的脸和深邃而淡定的目光可以看出,母亲慈爱而坚强。事实上,不管人生路上遇到什么坎坷和困难,母亲总是咬着牙挺了过来。因为她笃信,只要能吃苦能做事能真心待人,一切都会好起来。
  “等明日有了钱再说。”这也许是从我记事起听母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我在环桥大队上小学。对于穿上打有补丁的衣裤,我总是感觉羞于见人。母亲则笑着说:不要紧,衣服只要干净整齐就行,等明日有了钱就去做一身新的。直到出门了,见村里人夸赞我的衣服真干净,我收紧的心才放松开来。后来到高岚公社去上初中了,发现一些来自供销社的同学或是老师的亲属,在教室津津有味地阅读课外书,我羡慕不已。回到家后,我跟母亲说起课外书的事来。母亲听后十分为难,但当她看到我失望的表情时,又笑着说:不要急,等明日有钱再去买。后来我在学校的作文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奖品是一本崭新的《汉语成语小词典》。当我把奖状和奖品兴奋地交给母亲时,母亲露出了喜悦的微笑。她甚至不无幽默地说道,你现在也有课外书看了。
  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到县城分宜、省城南昌去求学了,母亲才偶尔跟我说起当年生活的窘迫和无奈。我为那时的少不更事懊恼不已,母亲却并未责备我。她总是说,农村太苦了,你要用功读书,要跳出农门。记得有一回,我要离家远赴南昌了,发现母亲在抽泣。此后为避免过于伤心的离别,我会在出发前高兴地说笑,在突然告诉母亲“我走了”之后,飞奔出门。令我至今难忘的是,母亲似乎出奇地警觉,闻到风声后,立即深一脚浅一脚地从家里走到村头篱笆墙的跟前,久久地眺望我远去的背影……后来听母亲说,她是放心不下单薄的我,因为我们家在外无亲无故无依无靠。其实我听得出来,母亲是希望我既要刻苦学习,也要睿智处事,更要平安归来。
  再后来我到新余参加工作,并终于购买了商品房。那是本世纪初的一个春节,母亲和弟妹们齐聚我家。他们新奇地在卧室、书房和阳台等地看了又看,问了又问,并不时向我投来艳羡的目光。母亲看着热闹的场面,喜形于色,但又若有所思。我知道,在城里上班和购房,是我和家人孜孜以求的梦想。但钱从哪里来?看出母亲的疑虑后,我告诉她,购房款除了首付,其余都是从银行按揭贷款过来的,以后每月归还,要还十五年呢。母亲似懂非懂,但看到我和妻子坦诚的目光后,她连连点头称是,终于放下了心。
  时光飞逝,转眼母亲随我在城里住了十余年。每年的清明、中秋和春节,母亲总是要回老家。特别是近几年,在建设新农村、脱去贫困村帽子后,老家硬化了路面,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屋里屋外居住条件改善了许多,母亲经常独自一人回村。加上村民还集资在残破的仁爱堂旧址新建了古朴的祠堂,乡亲们举办红白喜事和文娱活动有了宽敞安定的场所,母亲和其他人一样,如释重负,兴奋异常。
  今年的“五一”劳动节,我和妻子带着母亲驱车回了趟老家,去看望外婆。当我们走到外婆家的小洋楼前时,发现我那将近六十岁的舅舅笑成了一朵花,原来他刚点开了儿子从千里之外的温州发来的节日问候的微信红包。外婆精神矍铄,看见母亲和我们到了,连忙招呼。母亲把外婆喜欢吃的蛋糕和八宝粥拿出来,接着便握住外婆的手,攀谈起来。她们时而嘘寒问暖,时而欢声笑语。我和妻子,舅舅和舅妈,面对这对深情母女的团聚和交流互动,只有频频会心地点头微笑。
  在返城的路上,母亲似乎很激动,说了很多话。说到当年养育我们兄妹五人长大成人成家的巨大压力和无比艰辛,说到现在日子好过了,我们兄弟姐妹要勤来往家庭要平稳幸福,也说到对我百岁外婆生活起居的浓浓挂念和健康长寿的殷殷期盼。说着说着,母亲的眼角泛起了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