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记者从陕西省文物局了解到,国家文物局当日发文,同意将西汉帝陵、唐帝陵、石峁遗址分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意味着这三处遗产有望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国家文物局要求陕西加强三遗产基础研究
国家文物局指出,应加强西汉帝陵、唐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基础研究。继续推进考古研究,充分挖掘遗产突出普遍价值,为准确选择并充分论证适用标准提供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确定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选点标准和逻辑,根据各帝陵的价值和保存状况,科学遴选申报对象,编制申遗文本,完善相关图纸。
加强西汉帝陵、唐帝陵保护管理和展示工作。建立并强化跨地区协调机制,完善相关法规、规划,健全保护管理机构,编制遗产保护管理总体规划,切实提升两处遗产的整体保护管理水平,维护好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做好日常维护的基础上,开展必要的修缮和展示工程,积极营造西汉帝陵、唐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良好环境氛围。扩大社会参与,争取广泛支持,为进一步做好遗产保护管理和申遗工作奠定扎实工作基础。
国家文物局要求陕西省文物局督促并指导地方政府进一步做好石峁遗址的保管工作,加强石峁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基础研究。深入挖掘石峁遗址相关历史与文化信息,关注石峁遗址与周边环境的有机联系,特别是农牧交错地域特征的影响,总结归纳其在中华文明起源、古代先民精神世界以及古代石刻艺术发展史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提炼石峁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
据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预备名单”是申报世界遗产的先决条件,换言之,只有进入预备名单的项目才有资格申遗。根据教科文组织规定,至少每10年要修订一次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范畴,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从1987年至2017年,“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所列遗产中已有31处文化遗产,5处文化景观遗产,13处自然遗产和4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是世界上列入“申请世界遗产预备名单”遗产点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三处遗产简介
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陕西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建都于此,在三秦大地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其中帝王陵墓便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千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原上尘。”是对西汉帝陵最真实的写照。西汉11座帝陵分为两大陵区,9座位于渭河北侧的咸阳原上,自西向东分别是武帝刘彻茂陵、昭帝刘弗陵平陵、成帝刘骜延陵、平帝刘衎康陵、元帝刘奭渭陵、哀帝刘欣义陵、惠帝刘盈安陵、高帝刘邦长陵、景帝刘启阳陵。长安城东南的白鹿原、少陵原上则分布着文帝霸陵、宣帝杜陵。西汉皇帝陵墓规模宏大,建筑布局严谨,随葬品丰富,是封建时代墓葬制度的最高形式,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
唐代18座帝陵位于关中平原北部与北山交界地带,分布在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蒲城6县境内,东西绵延150余千米。唐朝二十一帝,其中高祖、太宗、高宗(与武则天合葬)、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都葬在陕西渭水以北的唐帝陵区。唐代陵墓依山为陵,气势雄伟,呈扇形环绕在京都长安周围,和长安城以及宫殿群一起构成全国等级最高、密度最大的唐代文物、文化遗址景区。
石峁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距今约4000年左右,以“中国文明的前夜”入选201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石峁遗址为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资料,为石峁玉器的年代、文化性质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背景。
文化艺术报记者 梁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