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19年05月08日
紫阳民歌
紫阳民歌
  安康紫阳的民歌表演人员 大公报记者 张仕珍/摄
  紫阳民歌是流传在陕西省紫阳县境内的民间歌曲的总称,是陕南地区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之一。
  紫阳民歌分为号子、山歌、小调、风俗歌曲、花鼓八岔、孝歌和新民歌等十几个种类。劳动号子是紫阳民歌的基础,而船工号子是劳动号子的内核,在紫阳民歌中占有重要位置。劳动号子风格粗犷豪迈,音调、节奏复杂多变,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山歌指劳动号子以外的各种山野歌曲,是最能代表山区特点的民歌。山歌歌词有很多是在劳动中即兴创作的,见景生情,随编随唱,大多是表现爱情的。小调和山歌一样量大面广,歌词较为固定,其风格特点是曲调细腻流畅,旋律优美动听,节奏平稳细碎,音域较窄,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个人感情色彩。风俗歌曲是流传较广的民间口头文艺形式,是一种即兴创作歌曲,见啥唱啥,想啥唱啥,是紫阳民间举行婚丧嫁娶等各种仪式时所唱的歌曲。新民歌是新中国成立后编创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较浓政治气息的新创紫阳民歌。
  紫阳民歌的歌词借喻巧妙,风趣幽默,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所用方言似川、似楚,韵味独具;其旋律优美婉转,高腔唱法中游移于调式音级间的色彩性颤音唱法具有独特的价值。紫阳民歌的代表性作品有《郎在对门唱山歌》《洗衣裳》《唱山歌》《南山竹子》等。紫阳民歌对于丰富中华民族音乐宝库、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003年,紫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歌艺术之乡”。紫阳民歌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