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乐演出现场 西安鼓乐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安(古长安)及周边地区的民间大型鼓乐艺术形式。西安鼓乐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脱胎于唐代燕乐,后融于宫廷音乐,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流入民间。在古长安及周边地区,尤其是秦岭北麓有众多寺庙和道观,这些庙观的庙会活动和多家民间乐社是西安鼓乐得以生存的基础。现存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西安鼓乐手抄谱珍藏本的谱字与宋代姜夔十七首自度曲所用的谱字基本相同,由此证明这一珍藏本历史久远,是明清以来已渐在全国失传的俗字乐谱。
西安鼓乐现存的一千一百余首曲目中包含了部分与唐代大曲、唐宋燕乐曲、教坊大曲等唐宋音乐同名的曲目,它堪与唐宋大曲相比的庞大结构形式和不容纳明清以来新生乐器的乐队配置,显示出某种原始性特征,反映了西安鼓乐严格继承唐宋音乐的状况。现在常用的曲目有《鼓段子》《打扎子》《引令》《套词》《南词》《曲破》《杂曲》等。西安鼓乐以竹笛为主奏乐器,分为“坐乐”和“行乐”两种演奏形式,“坐乐”是室内乐,吹奏乐器有笛、笙、管,击奏乐器则有坐鼓、战鼓、乐鼓、独鼓、及大铙、小铙、大钹、小钹、大锣、马锣、引锣、铰子、大梆子、手梆子等击奏乐器,有时还加上云锣。
西安鼓乐多在每年夏秋之际(农历五月底至七月底),为了庆贺丰收在各地举行的乡会、庙会上演奏,演奏者为各村、镇组织的“鼓乐社”以及大寺院、大庙宇的鼓乐乐队。演奏西安鼓乐的民间音乐家有西安城隍庙鼓乐社安来绪,东仓鼓乐社梁振源、赵庾长,西仓鼓乐社程世荣,显密寺鼓乐社程天相,大吉厂鼓乐社杨家帧,何家营鼓乐社的何永贞、何生哲等人。
西安鼓乐的调式为七声音阶,所用的调依据五度相生律而得,常用的四调称之为:六调、尺调、上调、五调。主奏乐器笛子常用的有宫调笛、平调笛、梅管调笛三种。西安鼓乐是以打击乐和吹奏乐混合演奏的一种大型乐种,内容丰富、乐队庞大、曲目众多、结构复杂,是中国古代音乐乃至世界民间音乐发展史中的奇迹。综观整个乐曲名称,保留着唐、宋、元、明、清各种曲牌,可以说是一部中国音乐发展史。自唐、宋已降,中国音乐许多音乐因素(律、调、曲、词、乐谱、乐器、结构、旋法等)都在这个古老乐种中留下了遗迹残痕。西安鼓乐是我国古代音乐的重要遗存,它特有的复杂曲体和丰富的特性乐汇、旋法及乐器配置形式成为破解中国古代音乐艺术谜团的珍贵佐证,大量的传谱曲目丰富了中华音乐文化宝库,将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现代强势文化的冲击,原西安鼓乐赖以生存的民间人文环境如民间庙会等正在逐步消亡,其生存土壤正在不断消失,加之老艺人相继谢世,后继乏人,西安鼓乐濒临灭绝,亟待抢救和保护。目前,西安鼓乐的保护现状非常不乐观,在西安只有13个民间鼓乐社,总共只有200多名乐手,研究西安鼓乐的专家不超过10个,更为可怕的是,虽然流传下来的古乐曲有1000多首,其中有近200首已被翻译出来,但却没有一个鼓乐社能演奏超过15首曲子,传承人也只有6名。现在,西安鼓乐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和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