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2019年04月22日
读后感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
  ○ 赵玲萍 

   古典文学的长河流淌过五千年中华文明,汹涌在神州大地,成为我们民族的心灵语言。苏轼留下了一座难以逾越的文化丰碑,值得我们热爱文化、热爱文学的人深入解读。 

  近读祁念曾老师著作《苏轼凤翔诗文赏析》收获良多。在苏轼初仕之地凤翔工作生活,漫步东湖总能感到盎然诗意。苏轼的才情赋予了东湖独特的文墨之韵。喜雨亭、凌虚台巍峨耸立的苏轼汉白玉塑像,“两岸回环先生柳,一湖荡漾君子花”,就连柳丝如绦,清莲幽香,都会让人想起苏轼的辞采俊逸。
  苏轼一生足迹半天下,留下诗文万余首(篇),成就了后人难以逾越的文化文学高峰。初仕凤翔,苏轼留下了美丽的东湖,在凤翔留下上百首诗文,文采斐然,锋芒璀璨,寄寓着他的青春芳华,也留给凤翔莫大的荣耀。
  读《苏轼凤翔诗文赏析》,我又温习了苏轼这些情味深长的诗句,被他绝世独立的襟怀抱负感动,也感受到了祁念曾先生真挚炽热的诗情,通透的艺术觉悟和做学问的专注。
  祁念曾先生胸中澎湃万千诗意,对苏轼的《喜雨亭记》《凌虚台记》《凤翔八观》《石鼓歌》《东湖》等代表性诗文逐句解读,条分缕析,重点词语注解,难懂语句详译。时代背景、写作缘由、历史典故、古今异同等均有介绍说明。在注解的基础上,引经据典,自然生发,新颖深刻。有文学情境,也有故事况味。品读这些真挚的解析文字,总让人想起苏轼在凤翔的风华正茂,壮怀激烈,还有他仕途跌宕中的风骨血性,优雅天真、从容不迫、卓然倜傥。苏轼的精神从纷纷扰扰的尘世脱颖而出,那些坚硬柔和,浩气飞扬,温润清凉,把世人的心扉洗濯涤荡。
  在单篇作品赏读的基础上,祈念曾先生对苏轼的诗歌创作另有综述。把苏轼诗文真挚的情境,豪迈的锐气,深刻的爱憎,庖丁解牛般呈现,辞采俊逸超脱,百味蕴藉。更有对苏轼深刻旷达,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的鉴赏。例如《骊山三绝句》《眉坞》等忧国忧民,满腔悲愤;《溪塘留题》《扶风天和寺》山水风光,旖旎如画;“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则是富有哲理的人生思考。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寓妙理于豪放之外。”豪情壮采,婉约低回,刚柔并济,遒劲妩媚,祈念曾先生的解读与苏轼文学作品和人格思想深度契合。纵横驰骋、精准恰切地解读了苏轼诗歌的纷繁诗意和哲学理趣,并提炼出人生哲理,生命况味,字斟句酌,境界阔大,呈现出浓厚的文化品味和人文关怀。苏轼的艺术造诣和人格魅力相互碰撞,在先生笔下鲜活、灵动而真切,意象丰沛,耐人寻味。
  相传周文王元年,有凤凰在东湖所在地饮水,周人认为是祥瑞之兆,得名“饮凤池”。北宋时,大文学家苏轼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少年才子,初登仕途,意气风发,扩建饮凤池,植柳栽荷,修筑亭台楼榭,改名东湖。苏轼一生跌宕,辗转迁徙,却始终超然自适,向世人展示一种不受羁绊、特立独行的旷达。苏轼修浚凤翔东湖,留下赏心悦目的美景,也为后世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拜谒苏公祠,翠竹掩映的小院,俨然那年白衣秀士挥毫泼墨的书斋。门前影壁,镌刻苏子名著《思治论》,开宗明义,直指积弊,把苏子心忧天下,情怀黎首的胸襟坦陈于世。“亭以雨名,志喜也”,一场酣畅淋漓的喜雨,把皴裂的大地和黎民百姓的心房一起滋养,一篇《喜雨亭记》名满天下。一览亭登临遥望,蓦见那年苏子芳华璀璨,谈吐挥洒,奔走减囚禁,祈雨解旱情,挥舞一杆青毫,贤良一方。
  饮凤池的清波滋养了一方穿越时空的雍容。走进今天的东湖南广场,篆刻苏子《东湖》诗的巨幅卷轴雕塑,翻开了大东湖的新篇章。苏子汉白玉塑像巍峨矗立,爽朗清举,器宇轩昂。大东湖包容演进,容纳东湖南广场、饮凤苑湿地公园、六营民俗村、雍城湖水利风景区,蔚为壮观。在东湖之畔,欣赏苏轼当年留在凤翔的诗文,万般心绪,千回百转。
  古典文学的长河流淌过五千年中华文明,汹涌在神州大地,成为我们民族的心灵语言。苏轼留下了一座难以逾越的文化丰碑,值得我们热爱文化、热爱文学的人深入解读。祁念曾先生这本《苏轼凤翔诗文赏析》弘扬苏轼文化至真至诚,诗情担当,令人感动。纵然众声喧哗,依旧初心不改,正如苏子诗句——“一蓑烟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