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故里周秦之源文化洗礼绵延之风颂华夏,青铜之乡凤鸣岐山金鸡翱翔渭水浩荡歌盛世。
如果三秦大地是一只跪拜上天的神猴,宝鸡就是这神猴的肚腩,它酝酿着生命,酝酿着春秋,酝酿着华夏文明的萌芽,它把天水的伏羲文明和古城长安的汉唐文明牵促起来,那来自周秦遗风的琼浆玉液盛满酒盅,一饮而尽,一过便是几个千年,这八百里秦川的喉咙,吸纳远古的沧桑,孕育华夏文明的始祖。
当你从三秦大地最东边秦豫连接点的潼关一路向西,呼吸着来自黄河浑浊、荒凉沧桑的气息,循西而上,暂且不提长安的繁华与雍容,那激荡乾坤的繁盛之气在多少文人墨客的笔下栩栩如生,在刀光剑影中占足了历史的篇章,长安城繁盛的根脉却依旧向西,吹响丝绸之路的号角,循着驼铃叮当和御纸国书,一路向西……
关中平原的视野从岐山开始收缩,当纵横的霸气开始减弱,那周礼的沐风浸润这方沃土的时候,就如几千年前的文王姬昌,爱民如子,休养生息,你已置身一个美丽可爱的大宝鸡。
这块东连咸阳,南接汉中,西临天水、平凉的黄土地,是中国境内亚欧大陆桥上第三个大十字枢纽。因“石鸡啼鸣”之祥瑞称之为宝鸡。秦岭为其南屏障,如一位王侯静静地拱手伫立在秦岭之北,那浩浩汤汤的渭河便是佩戴在腰间的碧玉带,将宝鸡的故事娓娓道来。
我心目中的宝鸡,可以概括为炎黄之根、周秦之源、青铜之乡、佛祖之光、文化之城、山水之脉。
炎黄之根。西有炎帝祠,北有黄帝陵,这一绝妙的安排似乎冥冥中注定其独特的历史地位,炎黄文化在黄河流域生存痕迹的证据定有宝鸡的一页,中华民族是炎黄贵胄,《国语·晋语》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神农氏族始祖炎帝生地在姜水,他教百姓耕作,尝遍百草,制作乐器,如今在宝鸡炎帝祠,巨石雕刻的兽首人身雕塑,岿然肃穆,那凝重的神情,是否欣慰,作为一方诸侯联合黄帝打败了蚩尤,奠定了华夏族雏形的旷世之功。
周秦之源。宝鸡是秦王朝发祥地,周秦的祖先生活在渭河流域,兴盛于周文王时,文王礼贤下士,周公吐哺的美谈由此而来,因德政而凤鸣岐山,从渭水到镐京,祖辈励精图治,汇聚八百诸侯盟誓,牧野大战,讨伐商纣,开启八百年基业,周颂秦风毓《诗经》,文王占卜《周易》,诠释宇宙万象。大秦帝国的雏形更离不开宝鸡。秦人祖先作王室的牧马人,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秦襄公被封诸侯,赐岐以西之地,建立秦国。自甘肃发迹,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秦24代国君在陇县、千阳、陈仓、凤翔建过都城。在战争洗礼下的秦人,迎着西北的风雪,饱经血与火的洗礼,由孱弱到强壮,自西向东,吸取了西戎、西羌文化的基因,形成了不师古,不崇经,以法为治,以吏为师,强悍尚武的文化,结束了诸侯割据达数百年的动荡局面,完成了凤凰涅槃,最终东移长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大秦帝国,始皇帝而始,中华文明的雏形在此定格,皇帝成为了历史长河中君临天下,御龙九州的称谓。
青铜之乡。当我们被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内珍藏的那数量之巨、价值之高的青铜器所震撼,隔着玻璃,那历经沧海桑田、厚重斑驳的青铜器,以无声的语言,记录着这块土地发生的故事,不由得让思绪快速逆向回到公元前的中华版图,似乎看到了秦人以青铜器为战争武器,为盛酒烹食容器,在炫舞霓裳的编钟奏响中庆祝战争的胜利,这样的氛围中可以让思绪如脱缰野马尽情地想像和构造历史的原型。秦穆公尊王攘夷,举剑东进,所向披靡,问鼎中原的霸气,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的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就出自陈仓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博物馆“平台五鼎”的独特造型,以鼎为青铜礼器,象征着团结、统一和权威,代表着和平、发展和昌盛,莫不将这块土地发生的精彩故事昭示世人。
佛祖之光。中国佛教分为八大宗派,对应八大祖庭。三秦大地独占其六,循古而来,那净土宗祖庭长安香积寺,律宗祖庭终南净业寺,法相宗祖庭西安大慈恩寺,华严宗祖庭西安华严寺,三论宗祖庭西安草堂寺,密宗祖庭西安大兴善寺等如一颗颗珍珠镶嵌在秦川腹地,如果大雁塔是一个大印,那这些宗教祖庭也许就是这方大印压拓出来的印章,一座座辉耀着三秦,而距西安100多公里的扶风法门寺却以独特的历史地位博得“关中塔庙始祖”的美誉。法门因佛骨舍利而名震寰宇,三秦因法门而享誉华夏。法门寺供奉的是佛祖的第四枚佛骨舍利,历经北魏、隋朝,到唐达鼎盛,唐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使其成为皇家寺院及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如今,在法门寺原址建起了“法门寺合十舍利塔”,佛塔呈双手合十状,舍利塔前面有一条“佛光大道”,花岗石雕刻的佛像站立两旁,甚为庄重。远道而来的善男信女虔诚焚香,顶礼膜拜,难道不是佛教对人的教义吗?佛陀已逝,佛光犹存,这一脉佛陀之祖静坐宝鸡,用亘古不变的佛光普照万物生灵。
文化之城。“宝鸡有个金台观,离天只有一匝半。”道出了宝鸡的文脉之盛,让沉醉的灵魂在文化的浸润中不能自拔,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多少辉煌在历史长河中羽化消融。东湖柳,姑娘手,凤翔东湖这颗北方园林瑰宝,虽经风雨,却璀璨夺目,那喜雨亭和凌虚台的典故千百年传颂,把怀念苏轼的一片深情,化作对东湖的珍爱。凤翔木版年画、剪纸、刺绣、彩绘泥塑、草编、罩金漆器、烟花纸炮、马勺脸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民间艺术的舞台别具特色。醇香的西凤酒醉满三秦,它引凤高歌,将太白豪情,化为三尺长剑,在盛唐飞舞的诗篇中,蘸满上等纯酿,一纸薄笺书写太白之巅的洒脱和不羁。仰韶遗址、周原遗址、雍城遗址,拉近了远古和周秦的距离,保留了周秦文化的基因和元素,却独留一个秋风五丈原的历史遗憾,诸葛孔明在七次伐魏征途中,邂逅了司马懿这一对手知己,把一段《出师表》写得感天动地。眉县张载在宋朝就领悟出人生的价值取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就中国哲学中“关学”完整体系,影响深远;党崇雅为民请命,李淳风观测天象,马融授业设绛帐无一不彪炳史册,写到这里,不能不提及那藏于麟游山间、冠绝古今的中国书法楷书第一碑——九成宫醴泉铭,此碑由唐朝魏征撰文,大书法家欧阳询手书,欧阳询把盛唐气息体现得淋漓尽致,成就了千古一笔。石鼓文又以另外一种美展示着宝鸡文化的内涵,陈仓石鼓阁北临渭水,南依秦岭,仿秦汉建筑风格,气势雄伟,把周秦文明在中华民族史上九五之尊的地位推向巅峰,十面石鼓十首歌,镇国之宝就是它。
山水之脉。秦岭之巅看三秦,太白之巅看宝鸡,在苍茫的秦岭之巅,太白山独占鳌头,它就像一道高大宽厚的巨壁,把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划分得清清楚楚。李太白有诗云: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见还,把宝鸡囊括进关中平原。西岳有华山,西镇是吴山,那陈仓境内的吴山,以苍松翠柏,曲殇流水成为了古今帝王的避暑胜地。北宋绍圣四年吴山县令丁芾十首诗碑文《潇洒吴山县》,诗云:潇洒吴山县,岗峦绕四围。官卑新令伊,古旧渝麋趣。有陶彭泽才,非陆浚仪口。折腰休重欢,适与分相宜。那归园田居、采菊东篱的闲适生活,在云雾缭绕的五峰之间造就了令人羡慕的世外桃源。宝鸡因金鸡啼鸣而得名,因大散关而流传今古。作为“川陕咽喉”的关隘,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陈仓而定三秦,成就千古一帝;一花一叶一菩提,一笺一墨一心语,九龙山时时冲击着双眼,九峰汇集,如九龙萦绕。而长孙皇后省亲经过,奏明太宗皇帝,尉迟敬德监修庙宇的这段历史随着旅游文化的火爆反而变得淡然;与此同时,大水川,灵宝峡——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作为多个朝代的皇家马场,千百年来,繁育了无数良马宝驹;关山草原这个距市区100多公里、西北内陆唯一的高山草甸,“关山六月犹凝霜,野老三春不见花”,可以骑着骏马狂奔在碧绿的原野,感受风驰电掣的刺激和狂野的舒坦,也可以对酒当歌,感受人生几何的豪迈。七彩凤县赛江南,凤鸣于岐,翔于雍,栖于凤,凤县乃凤凰栖息之地,黄河文化与巴蜀文化在这里交融,它不但有“秦蜀咽喉,汉北锁钥”之称,更有“凤凰之乡、羌族故里”之美誉。
炎黄故里周秦之源文化洗礼绵延之风颂华夏,青铜之乡凤鸣岐山金鸡翱翔渭水浩荡歌盛世,这一首写不尽、道不完的历史长风,这一曲声悠扬、韵味十足的文明长歌,生生不息,丝丝隽永,这人文荟萃的大宝鸡,这美丽可爱的大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