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2019年04月22日
竹叶、刀鱼、瘦金体
竹叶、刀鱼、瘦金体
  我一直觉得,齐白石的竹子,在题款的时候,最配的应该是瘦金体。
  竹叶清绝,从样子上看,像是甩开的瘦金体,以瘦金体来题款,犹如神来之笔,两者在气质上如此相衬,堪称绝妙。
  瘦金体,起源于唐朝书法家薛曜。薛曜年少时,也可以说是嫩竹叶一样的年纪,苦练了褚遂良的书法,从中汲取了瘦、劲、细、韵的特色,加入自己的独创,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书体,这一书体写下来,如一条飞瀑飘落悬崖,以崖为纸,以瀑为墨,堪称气韵生动。到了宋徽宗赵佶的笔下,瘦金体的笔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笔意更加纤细,更加瘦劲有力,所以,很多人一提到“瘦金体”,只知赵佶,无论薛曜。
  很多人提到宋徽宗,无外乎讥讽他,是一个好艺术家,而非一个好帝王。的确如此。然而,就艺术论艺术,他的瘦金体是值得我们玩味和揣摩的。端详过多遍他的《秾芳诗帖》,四十字的瘦金体,感觉如春风拂面,和煦温暖,细细品咂,似乎还可以嗅到笔墨之间飘散的花香,遂想起清代陈邦彦对《秾芳诗帖》的评价:“此卷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畦径,行间如幽兰丛竹,泠泠作风雨声。”深谷、幽兰、竹径,堪称仙风道骨的神韵,难怪有春风拂面之感。
  宋徽宗的另一代表作《楷书千字文》,如果细细在字前观摩,望着望着,目光穿越纸张,如入江海,江海中,有万千条刀鱼跳脱出来,摇头摆尾地才游向眼帘,又向远方急转而去,瞬间杳然。回过神来,意念仍在字迹里沉溺,不愿离开。
  我不知道宋徽宗吃不吃刀鱼,他在写瘦金体的时候,是否从刀鱼身上找到些许灵感。两者之间的神似却让人不由得联想,每一枚瘦金体的小字,它的前世是不是一条刀鱼呢?在真实的大江大河中游腻了,就跑到宋徽宗的笔下,这一跳脱,就凝结在时光和历史的视线中,字字珠玑。
  关于瘦金体,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段子,不知真假:一天,宋徽宗写了一幅瘦金体的满意之作,让臣子李纲来评价,哪知道李纲也是个无所顾忌的直肠子,说,圣上的瘦金体太瘦了。宋徽宗哈哈大笑说:朕发明的瘦金字体,如果在全国推广,一年下来,一定能省下不少墨水。怎么样?朕不愧是一位有道明君吧!
  宋徽宗这是在自我打趣吗?应该是。不管皇帝当得怎样,但至少这份书法家的胸怀还是有的,若是容不得别人的不同意见,宋代的文人岂不是早被他打压殆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