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自古就被人们推为“文房四宝”之首,古代许多学者对毛笔的功劳也进行过评述。如汉代文学家扬雄,在《扬子法言·问道》中云:“孰有书不由笔,言不由舌,吾见天常,为帝王之笔舌也。”晋代学者傅元在他的《笔铭》中说:“韩韩彤管,冉冉经瀚,正色元墨,铭心写言……”晋代文学家郭璞也著有《笔赞》,评曰:“上古结绳,易以书契,经纬天地,错综群艺,日用不知,功盖万世。”由此可见,毛笔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毛笔始于何时,是谁创造,历来众说纷纭。
清代梁同书所著《笔史》中,引用了《物原》中“虞舜造笔,以漆书于方简”和上古神话“仓颉造笔”的传说。晋代张华在其《博物志》中又说秦时大将“蒙恬造笔”,至今,浙江制湖笔的工匠还把蒙恬奉为笔祖。毛笔究竟是何时何人发明的呢?其实先秦文献中已有关于毛笔的记载。如《礼记》中就有“文载笔”的说法;《左传》中有“仲尼绝笔于获麟”的记录,谈到孔子修《春秋》是在鲁哀公十四年(前481),西狩猎捕到了麟的事件,孔子因为这个事件而终篇,“故绝笔于斯年”。此外,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邶风·静女》云:“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彤管”为何物呢?晋崔豹《古今注》解释说:“牛享问彤管何也?答曰:彤,赤漆耳,史官载事,故以赤管,言以赤心记事也。”按这个解释,说明诗中那位美丽娴淑的女子,是用赤管之笔来赠情人,以示一片赤诚之心;而男方又可以用它来把这位姑娘的美貌、美德记录下来。如果说这些记载还不足以证明在秦代以前,中国人早已发明创造出了毛笔的话,那么,近年以湖南战国遗址中发掘出来的古物中,就有一支毛笔,经专家鉴定,确系战国时代之物。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铭心写言”“功盖万世”的毛笔已经存在,而秦代的大将蒙恬,只不过是对毛笔有进一步的改良和创新罢了。
在古代,毛笔有许多别称:《尔雅·释器》曰:“不律谓之笔。”郭璞注:“蜀人呼笔为不律也。”《说文解字》云:“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郭璞解释说:不律、聿、弗、笔是“语之转变”,同《说文解字》“一语而声字各异也”一致的,“聿,饰也,今之拭字,谓以毛拭画成文。弗,同拂拭之拂,与拭义同。笔字从聿从竹,律字从聿从。”《辞海》“不律条”说“按‘不律’合音为笔,其本义由‘聿’字而来。”可以这样理解,以上笔的四种叫法,由于方言差异,虽然音不同,字不同,但意义都是相同的,是“以毛拭画或文”。而秦统一中国后,统一了文字,当然以秦地方言为标准了,把以上几种称谓统一为“笔”,延续到今天。
到了汉代,毛笔的作用已经越来越为人们重视,制作也越来越考究,已经成为馈赠、赏赐的珍品。据《史记》载:汉司马相如,曾写了一篇《游猎赋》,武帝看后非常高兴,立即令尚书赏赐笔给司马相如。可见毛笔之珍贵。
毛笔历来靠手工制作,工艺非常考究,程序复杂:首先是选毛,因为毛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笔的好坏,往往一只黄狼的尾巴上,只能选出几根有用的笔毛;其次是混毛,因为纯粹一种毛制出的不能称为上乘之笔,一般是以一种毛料为主,比如羊毫笔,因毛质软,就得配以其他硬一点的动物毛,称为“加钢”。此外,还要经过“揉毛、梳理、切段、制芯、制杆、装配、修笔……”几十道工序。如果制作一些有特殊用途的好笔,需要猪鬃之类的毛料,还要经过一根根进行剖析,运用蒸、烘等方法,使其软、硬、吸水性、保水性都恰到好处。所以,选毛、配(混)毛,对各种用途的笔又有所不同。总之,一支好笔必须要使各种毛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达到刚柔相济的效果。笔成之后,还要在笔管上镂花刻字,配上象牙、金银、犀角,甚至嵌上翡翠、玉石、珠宝等,再配上精美的笔套、笔架、笔洗、笔挂之类,这样才算最后完成。
我国毛笔,最著名的有安徽的“宣笔”、浙江的“湖笔”、河北的“御笔”、四川的“蜀笔”等,各具特色。
以蜀笔为例,成都过去著名的笔庄有“刘三友堂”“文阁斋”“冲霄阁”“墨香斋”“青莲笔店”等,都是经过几百上千年历史的考验,畅销不衰的老字号,直到1956年才合并为“成都毛笔社”,现为“成都制笔厂”。当年张大千先生最爱“刘三友堂”制的毛笔,许多年以后,他还对人提起:“我用惯了‘刘三友堂’的笔,喜欢蜀笔,蜀笔的特点是,提起不软,铺下不散,蓄墨适度,丰满圆润,流畅有力。我跑遍了世界,用过各式各样的笔,还是蜀笔最得心应手。”行家评论,蜀笔具备尖、齐、圆、健四大特点。所谓“尖”,是指笔锋尖如锥;“齐”,指笔锋在尖的基础上散开,笔毛齐如刀切;“圆”,指笔头浑圆挺直:“健”,指在书写时落笔苍劲有力、刚柔适度。制好笔需要好料毛,而四川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物产丰富。如茂汶、松潘山区产黄狼(俗称黄鼠狼,即黄鼬),其尾是制狼毫笔的好材料;梓潼、剑阁产山兔,又是紫毫笔的原料。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最爱紫毫笔,专门写的《紫毫笔》乐府词中有“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的名句;川南一带的宜宾、泸州所产的香狸,其毛极富弹性,牛耳毛、羊毛、兔毛为主的笔,都需要香狸毛作为“加钢”材料。而盆地内都产猪、牛、羊、马,可以说制笔毛的原料应有尽有。此外,四川还盛产各类竹子,单是川南长宁县的“万里箐”,一千多个山坡全是竹子,有“竹海”之称,像虫不蛀的苦竹,长不大的精竹、棕竹,四方形的方竹,人面竹,罗汉竹等等名贵竹子,都是制笔杆的好材料。
发展到今天的蜀笔,已达130余种。驰名海内的有:小楷“无双妙头”“七紫三羊”;中楷“贯剑锋利”“一片冰心”;行草笔“宜书宜画”;绘画笔“行云流水”“飘兰”,大、中、小“白云”;此外尚有“云海腾波”“精选屏笔”“抓笔”“提斗”等。
最值得一提的是新改良推出的书画笔“长尾蛟”。此笔是由两节或三节笔杆和一组可以更换的大小不同类型的笔头组合而成的,笔毛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更换;笔杆亦可以根据需要加长缩短,乃至在墙上提诗作画,也非常方便。著名书画家吴作人、赵朴初等先生对此笔推崇备至;台湾著名学者、画家徐术修先生,著名书法家赵安度先生欣闻此笔,专程回四川老家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