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柳青广场前,被眼前这座雕像震撼了:柳青在凝思,背后倚靠着他的《创业史》《铜墙铁壁》《种谷记》三部小说,书脊上一支钢笔直插云天。柳青的半截身子与石山融为一体,大理石底座上写着:人民作家柳青。
媒体采访团中有人问:“这个雕塑是有什么寓意呢?”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执行会长董颖夫发出了铿锵有力的声音:“柳青就是一座大山,是巍巍秦岭!”董颖夫补充道,“中国青年出版社在1978年柳青去世时,出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做《大写的人》。柳青把一切献给这片土地,在人民中生根,与人民一道前行——这是柳青的中心思想。”
柳青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落户长安14年,身体力行地参与农业合作化的过程,由此创作出长篇小说《创业史》,绘就了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皇皇巨著。那么,《创业史》的历史与现实价值在当代回响,柳青何以被后人视为一座精神的丰碑?哪些人又在以怎样的方式继承着柳青精神?
站在柳青广场前,仰望这位沾满泥土气息的伟大作家,令人百感交集——重读柳青,认识柳青,走近柳青,领悟柳青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理想世界,成为这次“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主题采访活动中一次让人获益匪浅的思考。
柳青广场紧邻着的正是柳青文学馆,文学馆距离柳青生前居住的皇甫村不远。文学馆是2016年柳青100周年诞辰时修建的,馆里陈列着关于柳青的文献资料、柳青曾经的生活用品,以及生前朋友们对他的印象和评价。甫一进门,“在人民中生根”几个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馆里的陈列很丰富,《创业史》的手稿尤为引人注目。那是四张一字排开的泛黄的稿纸,淡蓝色的钢笔字迹清瘦,各种修改符号布满稿纸,似乎在向参观者倾诉:一部伟大的作品,必定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反复修改,才能成为经典。
在柳青文学馆里,董颖夫———这位从未见过柳青,也未曾与柳青有过交集的人,却对柳青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自己已经与柳青结缘23年了。在董颖夫的讲述中,柳青无论是在文学的语境下,还是在现实的环境里,都显现出闪耀历史星空的品质和魅力:柳青80周年诞辰前后,柳青和他的作品似乎一度被冷落。土地实行承包责任制后,“柳青写合作化的作品是否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成为认识柳青价值的关键节点。放眼更宽广的视域,《创业史》可以说是17年文学的一个高峰。在“柳青写合作化的作品是否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这样的命题提出十年后,著名作家陈忠实仍然在读柳青的“创业史”。“陈忠实把《创业史》总共买了9本,最后都翻烂了。”在陕西作家群体中,柳青和《创业史》已然成为一种精神图腾,一个显而易见的共识是:陕西之所以能出现一大批现实主义的作家和作品,与柳青现实主义道路不无关系,与他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精神密不可分。
柳青是一个有坚定信仰的人,坚持现实主义精神,坚信生活的学校、政治的学校、艺术的学校,把生活的学校放在第一位。柳青坚持创新,从表现方法、人物塑造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视角,如此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也使类似《创业史》这样的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柳青1954年开始写《创业史》,但是并未轻易发表,直至1959年《创业史》才公开发表。其间很多人质问:‘你能弄啥?!这么多年了,咋连一个作品都没有?’柳青悠然回答:‘我是刻图章的,写文章就像刻图章一样慢的。’”
董颖夫自谦“写不出好的作品,就给柳青把事做好”。20余年间,他自费弘扬柳青精神,设立柳青文学研究会、设立柳青文学奖、建设柳青雕像、柳青广场。他是一个缩影,代表着那些敬重柳青、尊崇柳青的人。而最可贵的是,对于柳青的所有祭奠缅怀,最初都是源于民间的呼吁,从民间发出的声音才最有力量。
一抬眼,看见柳青文学馆的墙壁上写着贺敬之缅怀柳青的一首诗,其中有这样一句:父老心中根千尺,春风到处说柳青。
文化艺术报记者 魏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