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草莓
彬县大佛寺景区 4月15日至16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团走进陕西咸阳彬州市,文化艺术报等媒体通过两天走访,目睹了彬州市近年来在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豳州驿生态长廊:“农旅融合”让群众有了幸福感
豳州驿与中国莓谷主题园镶嵌在太峪拜家河川道上,这是我随采访团来到彬州市的第一站——豳州驿生态长廊。
“为什么这片生态长廊是伊斯兰风格的?”随行记者提出疑问。项目负责人翟晨龙告诉大家,盛唐时期,豳州驿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是客商们出长安西去之前歇脚的第一站。如今,依托古丝绸之路驿站文化遗存和中国莓谷观光农业,丝路第一驿站“豳州驿”便诞生了。
这里不仅有巴扎瓦肆,还有作坊戏台;不仅有古井胡杨,还有阳关雁阵。西域风情与渭北民俗完美结合,让人仿佛置身东西方文化交流会现场。
翟晨龙介绍说,豳州驿正与中亚商会紧密联系,对未来业态做全方位升级。届时,这里将吸引更多的游客驻足,也会吸纳更多周边村镇群众就业,实现“以文旅促就业”的愿景。
在中国莓谷的种植大棚中,600亩的夏季草莓正处于育苗和滴灌中。采用国际管理标准的草莓栽培大棚内,58岁的农民李生琦已转型成为新型农民。“家里的7亩地全部流转给了莓谷,我自己平时在这里打零工,一天80元的收入,等草莓成熟时,在车间里包装,最好时一个月能拿五六千。”李生琦告诉记者。
在这里,农民曹岁丑的话让我深感触动。60岁的曹岁丑来自拜家河村,老伴行动不便常年在家。他告诉记者:“这里没弄莓谷之前,靠家里2亩来地日子过得很艰难,以前年轻点还能去外地打工,现在年龄大了去外边打工根本没人要。现在好了,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既能挣钱又能照顾老伴。”
老有所依,凭借勤劳的双手在家门口脱贫致富,我想这才是一个农民应有的尊严。
太峪镇综治办主任房明哲告诉我,豳州驿和中国莓谷园每年可带动480人同时就业,其中有178人是贫困户,随着各项工作的逐步推进,每人工资可达2700元至4800元,项目每年工资支出就近千万元。
彬州画卷:一城一佛一湖一川两馆
参加此次采访之前,我想像中的彬州是一座因煤炭工业发达而“灰蒙蒙”的城市。但来到这里,经过两天的走访,我所见到的却是一幅拥有“一城一佛一湖一川两馆”的壮美画卷。
“一城”即城区,把城市当景区来打造,让城市成为街区景点。“一佛”即大佛寺大景区,重点突出佛教文化。“一湖”即侍郎湖景区,结合10万亩槐林,打造国家级森林公园。“一川”即围绕太峪川道打造“豳州驿-中国莓谷-滑雪场”生态休闲观光长廊。“两馆”即建设塔藏博物馆和煤炭博物馆,目的是给文物和煤炭工艺搭舞台、给文化找归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彬州市通过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建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体验村。佛寺民俗村依靠世界文化遗产大佛寺,大力推进民俗文化体验改造,重点发展民宿体验、民俗小吃,已初具规模;程家川村挖掘明清古民居资源,先后完成了全村民居仿古改造,建设了采摘园,配套完善了服务功能,打造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明清民居体验区;白土村以天利和农民合作社为引领,建成天利和农业休闲观光园,将百亩樱桃种植基地与民俗吃住结合,形成了果蔬采收、餐饮住宿、旅游产品开发等为一体的经营模式;拜家河村、二桥村、龙马村背靠豳州驿、侍郎湖、公刘墓等景区,大力发展农家乐,户均年收入6万元以上。
文化艺术报记者 刘林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