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自从被发明之日起就深深融入我们的生活,一百多年来,我们的娱乐方式和娱乐需求不断变化,但电影始终伴随我们走过那些美好而难忘的岁月,影响和激励一代又一代人追求自己的梦想,记录和传递那些业已逝去的感动和不舍。可以说,变化的是电影中的世界,不变的是我们的梦想,变化的是电影的技术和画质,不变的是我们的感动,感谢有电影陪伴的每一天,感谢那些通过电影追求梦想、实现梦想的人。
我最初和电影接触的时候,已经记不清了,那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孩提时代,那时的日子很长、很快乐、很简单。我和外婆生活在一个江南的小镇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那个镇子有自己的企业——从电机厂、锻压件厂、电子管厂到农药厂、化肥厂,那个镇子有自己的学校——从小学、中学、中专到大专,总之,样样俱全。上世纪80年代是这个镇子最辉煌的时候,大量的产业工人、学生徜徉在镇子的街头小巷,跳舞、电影成为最时尚的娱乐,每个厂子都会安排露天电影和周末舞会,高档点的就去正规电影院。外婆家对面就有一家剧院,这是镇上两家高档影院之一,除了演出戏剧外还播放电影,每到周末,小小的售票窗口排满了人。那是真正的窗口,只能放下一个人的脸,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的热情,真的是一票难求。窗口外,有拿着两张票焦急等待的年轻人,有没买到票唉声叹气的中年人,有扎堆打闹嬉笑的学生哥,估计这是那个年代最常见的“景象”。
那时的我对电影没有太多的概念,不管好不好看,就图个热闹。看了什么电影没有印象了,就记得那时个子小,一到冬天就躲在大人的棉大衣下跟着进场,这样逃了不少票,也看了不少电影,那时也没有票房的概念。
后来慢慢长大了,进了厂区小学,看电影主要在厂区电影院,那时看电影机会不是很多,就看见电影院门口贴出来一些手写的宣传广告,大多是国产电影,印象中最深的是《妈妈再爱我一次》,大家都哭得稀里哗啦,现在也不记得讲什么了。再后来,一些香港电影开始进入影院,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上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的辉煌,那些生活场景、那些镜头表达、那些语言风格,大大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对外面的世界有了全新的感受和梦想。
1999年,我考上了大学,终于摆脱了应试教育的“魔爪”,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闯入茫茫草原,以前时间按分钟记,大学时间漫漫无际。学习没有压力,看书没有动力,考试没有努力,一切看似平淡无奇。直到大二上学期,我偶然间看到有一个叫“电影协会”的社团在招人,心想这个社团好,就是看电影、没压力,就果断报名。协会的负责人是大三的师兄,他个人非常爱好电影,也非常有鉴赏水平,协会的活动就是周六、周日观看电影,电影都是会长亲自挑选的,在播放前还会给我们讲解。这是我第一次系统地接触电影,我第一次知道电影的分类,知道这么多个性分明的导演,知道不同国家电影的风格。我印象中协会第一次活动是看了两部电影《与狼共舞》《肖申克的救赎》,电影很长,但我竟然认认真真看了下来,它们给了我强烈的震撼,电影居然可以这么有力量。真的,我第一次感受到电影的力量,那种冲击心灵的力量。再后来,我在协会的安排下,看了很多难忘的电影,如国外的《教父》《勇敢的心》《阿甘正传》,国内的《霸王别姬》,台湾的《青木瓜香》,香港的《甜蜜蜜》《半生缘》等等。
看了《与狼共舞》,我看到了人性之美、西部狂野之美;看了《肖申克的救赎》,我看到了知识的力量,坚持的力量;看了《勇敢的心》,我看到了自由的可贵,抗争的勇气;看了《甜蜜蜜》《半生缘》,我看到了爱情的美好和无奈。有的时候,电影是别人的人生,有的时候电影是自己的梦想,有的时候,人生就是一场电影,有的时候,我们也分不清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电影。我们为电影中的人物哭和笑,我们为电影中的梦想呼与喊,总有一天我们会明白,电影中的美好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美好,电影中的梦想就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梦想,无论我们坚持也好,放弃也好,实现也好。
现在的我,年近不惑,有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我依然时不时地带着他们走进电影院、走进电影,我们不仅是在看电影,更是在成就我们或他们的梦想,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一部正在上映的电影呢?有电影在,梦想就在;有电影在,欢乐就在;有电影在,世界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