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来自考古学界的全国人大代表,这些年我关注的重点,一方面是深化考古学研究,另一方面是让研究成果惠及民众。”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王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王巍今年提的三个建议,都是以深化研究、惠及民众为出发点的。
建议一:建设国家级非遗特色小镇
王巍介绍,作为世界几大原生文明中唯一未曾间断、延续至今的中华文明,目前保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多达87万项。目前进入国家、省、地市、县四级非遗保护目录8万项左右,其中国家级、省级的共达两万项左右,国家级非遗项目1372项(不含扩展性目录)。“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至今,是得益于各地一大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正是这些传承人世代传承,才使世人得以亲眼目睹这些无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巍建议,应该创建一个国家级非遗特色小镇,作为非遗作品展示、非遗基因传承、非遗项目保护、非遗物化体验的平台和载体。考虑到很多非遗传承人年事已高,每年都有一些传承人去世,所以,创办非遗小镇不仅极为必要,而且时不我待,必须立即着手实施。经过分析、对比、调研、论证,王巍认为,北京是建设国家级非遗特色小镇的首选城市,首都北京应当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保护、传承和弘扬的龙头。
王巍进一步提出,在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镇建设国家级非遗特色小镇。“我们相信,北京小汤山非遗特色小镇的建成,将以大文化产业为核心,大旅游产业为支撑,融合大生态、大健康,全面开启非遗文化体验的新时代,成为一个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服务北京发展、扩大国际影响的文化产业工程,成为新时代、新北京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建议二:建设南岛语族文化研究基地
从我国东南沿海到东南亚以及南太平洋的很多岛屿,史前时期分布着很多具有相似的语言、相同的生活习俗的族群,国际学术界认为,这些族群应当具有比较近的亲缘关系,将其统称为“南岛语族”。他们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海岛上的庞大族群,人口约2.7亿。这些生活在南太平洋岛屿上的居民是从何而来?这个问题一直是国际历史学、民族学、语言学和考古学界十分关注的重大课题。在这一学术问题上,由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十分薄弱,因此,中国大陆学者一直处于没有发言权的窘境。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各地方的考古机构在福建、广东、广西,特别是在海南省东南沿海地区的陵水县和万宁县南部一带持续开展了较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对几个遗址的重点发掘,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揭示出这一区域从距今6000年至3000年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和发展序列,表明我国东南沿海,尤其是海南岛东南部,极有可能是南岛语族及其文化的起源地。
王巍表示,南岛语族起源问题并不仅是国际学术界的学术课题,也与当今国际政治及我国南海权益密切相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自2012年2月至今,对海南省境内的古遗址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研究工作,挖掘出土文物十分丰富,足够支撑一个专题博物馆的展出陈列。目前,租用民居保管这些出土文物,不能发挥文物的应用价值,也十分不便于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而且存在着严重安全隐患。
当前海南正在推进“实验区+自贸区+国际旅游岛”建设,陵水县被国家确定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然而,目前的海南岛有的是蓝天白云、椰林海滩,热带雨林,自然风光和空气质量堪称一流,但是缺乏吸引人、教育人的文化旅游设施,这成为海南岛旅游的一个十分明显的缺憾和短板。王巍认为,在陵水县建设南岛语族文化博物馆和南岛语族文化园恰可以填补这一空白,改变这种状况。与此同时,打造南岛语族文化国际研究基地,使之成为国际研究南岛语族文化的中心,聚集各国专家学者,使国际学术界更加直接地了解我国近年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接受我们的学术观点,使我们得以掌握南岛语族起源研究的国际话语权,为助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尽一份力量。
建议三:在埃及建立常设考古研究机构
王巍介绍,中国与埃及同处于“一带一路”沿线,同样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同时,两个国家在古代文明的特质、形成机制等方面又存在很多区别。对于埃及古代文明的发掘与深入研究,对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具有重要的对比与借鉴作用,意义非凡。
“中埃联合考古是中国考古学发展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事件,是中国考古‘走出去’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考古学家的视野和工作区域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国内或我国周邻地区,研究的问题也不仅仅停留在中外古代文化交流的层面,而是把视野和工作区域扩展到全世界,研究的问题也深入到几大古老文明的发展道路和特点的比较研究层面。”王巍说,“中国学者对中国以外尤其是几大古老文明没有发言权和话语权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了。”
为进一步推动中埃两国在文物考古研究方面的合作、便于中国考古队伍在埃及开展工作,王巍建议在埃及设立常设研究机构,暂名“中国古埃及文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