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的傍晚,吹着舒畅的海风,我独自漫步在青岛著名的五四广场。五四广场因“五四运动”而得名。1919年爆发的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青岛的主权问题。自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中国人民就一直为收回青岛主权而努力。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后,引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1918的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19年1月,在法国巴黎“和平会议”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会议,提出了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却遭到英、法、美、日等国的拒绝,并强行将青岛主权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全国震惊,北京学生于5月4日举行游行示威,强烈要求拒绝签约,高呼“誓死力争青岛主权”“还我山东,还我青岛”等口号。学生的爱国行为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在举国反对声中,北洋政府被迫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粉碎了日本企图永久侵占青岛的阴谋。在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下,终于在1922年12月12日收回了青岛主权。
历史厚重的广场与一望无际的海洋之间便是一条一直伸向远方的路。在柔和的路灯下,我向左手边望去,看到了广场上“五月的风”雕塑。这是青岛一座标志性雕塑,它以螺旋上升的风的造型和火红的色彩,充分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张扬腾升的民族力量。整个雕塑高达30米,直径27米,重达500余吨,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钢质城市雕塑。雕塑以洗练的手法、简洁的线条和厚重的质感,表现出腾空而起的“劲风”形象。雕塑整体与浩瀚的大海和典雅的园林融为一体,成为“五四广场”不朽的灵魂。火红而高大的雕塑,让人分明感受到了热烈,感受到了宏伟,感受到了“力”的震撼!
一瞬间,我被深深地触动了,伫立在那里许久。渐渐地,视野有些模糊,陷入了沉思,一幅幅历史的画卷展开在我的面前。
我看到了孙文正激情澎湃地演讲。手里拿着“三民主义”——他的救国理想。他说:“国家能够行动自由,那么这个国家就可以繁荣稳定。”激情的演讲,感染了每一个人,激发了向上的动力。正是这种力量,激发他的革命队伍创立民国,制定五权宪法,保证公民自由。
我看到了蔡元培给北大新生做入学教育。他说“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从他坚定的话语中,我听出了破除旧思想,倡导思想自由的重要性。正是这一声呐喊,造就了北大自由的学风,给予了国人自由的启迪。
我看到了鲁迅正在奋笔疾书。“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便要经历危险。”他以笔为枪,为自由战斗,直至倒下。正是他不屈的斗争,清洗着国民内心深处的奴性,传播着自由的火种。
自由的路便是这样,容不得懈怠,容不得休息,唯有马不停蹄。然而这路并不平坦,有些坑坑洼洼,甚至布满了奋斗者的鲜血。我看到了死于清廷屠刀下的“戊戌六君子”,手起刀落,鲜血直流,唯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呐喊还在空中回荡。我还看到了袁世凯称帝时奸邪的笑容,看到了“四一二政变”中死去的革命者,看到了死不瞑目的宋教仁……
自由之路虽然艰辛,却能通向光明的未来,一点点的痛苦又算得了什么?正如马克思的那句经典的概括“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却是曲折的”。回首百年,中国人在自由之路上的行进,不也是在不断走弯路的过程中才到达远方的吗?
想到这里,不禁眼角一湿,从刚刚的沉思中走了出来。广场上的灯光照在雕塑上,将它宏伟的倒影投在眼前的路上。透过这倒影,我分明看到了谭嗣同的勇敢、孙文的执着、鲁迅的坚毅,还有陈独秀、李大钊的不屈不挠和自强不息……
不知不觉中,我走到了广场的边缘。回头看看,我看到了背后灯光的明亮,这正是先贤们为我们带来的自由之光。向前看看,因为离路灯较远,却显得有些昏暗和漫长……是啊,自由之路还很漫长。然而,顺着这条路往前看,我却分明看到了繁华的街市,看到了通明的灯火,看到了新时代奋斗者的倩影。抬头仰望星空,我想起茨威格曾说:“当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火花闪烁,那样的时刻从此照耀着人类文明的天空。”
在这自由之路上前行,我们并不孤单。我们还有这满天的星辉做伴,还有美丽的远方激励我们前行。我渴望大海,我向往自由,我崇尚真理,我捍卫和平,我不愿停止我流浪的心,我要朝着时代的坐标,奋力展翅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