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的我们这一代人,儿时虽受了些物质的匮乏之苦,但所幸又很快地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年代,一路读书并顺利地进了大学,那是一个意气风发、思潮澎湃、奋进向上、思想解放的时代。大学校园里到处是读书角、英语角,大量译介的外文系列丛书、三角丛书、布老虎丛书等新出版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到我们的面前,我们如饥似渴地借书、买书、读书。其中在同学们中间最引发热议的是路遥的小说《人生》和《平凡的世界》。
我当时参加的西北政法学院学生文学社团——西北文学社,社里经常在西安长安路老校区教学楼对面的橱窗里张贴社员们的油印作品。记得应该是1987年的3月中旬,突然有社员提议以文学社的名义邀请路遥到政法校园做一次文学讲座,派人去请,路遥居然爽快地答应了,我们欢呼雀跃,立即在校园贴出毛笔写的海报,同学们奔走相告期待这场文学的盛宴。路遥如约而至,讲座定在政法大礼堂,大礼堂座无虚席、门口和过道里挤满了人。我的任务是负责给路遥倒开水,这样有了近距离观察他的机会。那天路遥一身发白的牛仔,中等个、敦实的身材、头发有些零乱、脸圆而坚毅、双目炯炯有神,从眼神能感觉到他是一个思想者,一口标准的陕北话让崇拜他的师生们有些听不大懂,但是他的文学理念、人生经历、创作热情、革命理想,以及对改革开放新时代的赞美,师生们都听懂了,掌声一遍一遍地响彻整个礼堂。
当时的路遥看起来身体很健壮,实际上由于艰苦的生活、长期的思考、忘我的创作已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在我们大学毕业两年后的1992年11月17日,经过与病魔顽强地搏斗,他带着对文学事业未竟的遗憾尊严地告别了深爱他的读者们。闻讯,我非常悲痛,感觉失去了我人生真正的导师,从此读遍他的所有作品、看完所有他的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每年在他的忌日必读各类纪念他的文章。由此我对路遥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理解,他是一个伟大的作家。在国家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路遥被表彰为100位改革开放先锋模范之一,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他为家乡陕西、为文学、为党和国家、为人民做出了贡献、奉献了一生。这个荣誉对于他来说,应当是实至名归、众望所归。
路遥一生热爱人民、热爱土地。他的作品倾注了对生他养他的黄土地和养育他的陕北人民的真挚感情和热爱。他能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一起经历他们的苦与乐。陕北的黄土和人民是他创作的源泉,他也没有辜负时代的期盼,为人民奉献了自己用鲜血和生命凝结的伟大作品。
路遥一生追求知识、追求事业。作为黄土地上的农民的儿子,他从出生就面临饥饿的威胁,但他倔强的精神超越了对物质的获取,他一心读书、探寻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离开中学后在田间劳作之余仍未放下书本和写作,终于使他有机会走进延安大学中文系的课堂,从此,他努力钻研、留校任教,开始了他热爱的写作事业,他还大胆地追求到了自己的爱情。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也改变了那个时代一大批人的命运。
路遥一生充满激情、充满理想。路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短暂的一生最出彩的阶段就是当作家的时候,他为获得创作灵感,多次往返陕北,并在煤矿、农村体验生活,从不讲究食宿条件,甚至彻夜写作、孤独地在一个房间里与一只小鼠为伴、用完几千支近半筐笔芯,才完成了《平凡的世界》这样的皇皇巨著,完全是一种激情和理想在支撑他,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在激励他。
路遥一生讴歌改革、讴歌时代。他在上大学期间,积极参加一些政治方面的讨论与活动,他的初心就是希望我们的社会越变越好。尤其是他敏锐地觉察到改革开放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一场伟大的自我变革的时候,他的创作充满热情地描述了改革开放初期广大城乡人民群众生活、思想的巨大变化,表达了百废待兴的时代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拥护以及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路遥的作品是历史的丰碑,路遥是人民的功臣。